發展教育,是國家的希望,是群眾的福祉。2017年,我市將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列為民生實事。一年來,相關學校的辦學條件大幅提升,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受益師生們的學習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建成綜合樓 師生受益大
1月15日,記者來到召陵區實驗小學,在操場東側,一座嶄新的教學樓格外引人注目。校長林衛華告訴記者,這棟樓于2017年2月開始建設,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是一所綜合樓,主要用于學校社團、教職工開展活動,彌補學校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
綜合樓建成后,學校成立兩年的小梨園戲曲社團的師生們終于有了開展活動的地方。“我們社團有35名固定成員,因為學校的音樂教室要給合唱團用,我們只能擠在一間小會議室里。”社團輔導老師何艷敏告訴記者,“現在有了綜合樓,我們終于有了寬敞的社團活動場地,孩子們別提有多高興了。”
上二年級的社團成員湯晨一雖然進團時間不長,但對豫劇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已經學會了四五個唱段,最拿手的就是《花木蘭》中《誰說女子不如男》選段。提起新建好的綜合樓,湯晨一興奮地說:“大家學得更認真了,同學們都非常高興。”
另外,綜合樓還準備建立錄播教室和舞蹈教室、圖書吧等提升師生教、學體驗的新型教室和活動場所。“老師講課可以直接在錄播教室錄制,編輯并刻錄成碟。這是我們學校建立名師工作室的一部分。”林衛華介紹說,“圖書吧將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可以讀書的地方,除了分類放置種類豐富的圖書,還會專門開辟一塊場地供學生坐下來研讀。”
因綜合樓受益的還有學校的教職工,據校工會主席苗國慶介紹,綜合樓的建成使“工會之家”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目前已經有了閱讀區、健身區,還配有電視電腦一體機,供老師們學習、休息。下一步,還將設置交流區,老師們可以在這里交流教學心得。
此外,校長林衛華還告訴記者,綜合樓的建成不但緩解了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也將間接緩解學位緊張的問題。
完成改擴建中小學23所
2017年,全市教育系統秉承“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理念,持續把民生所需、群眾所盼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把惠民、利民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教育改革發展成果。
記者了解到,2017年市教育局承辦的民生實事為: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5所,全市新增中小學學位7000個,緩解中小學大班額問題。
截至目前,新建、改擴建25所學校的23個項目竣工,2所新建學校正在基礎施工。其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后謝鄉河東王小學、源匯區問十鄉初級中學、郾城區李集鎮牛王廟小學、郾城區李集鎮初級中學、郾城區商橋鎮萬壽寺小學、郾城區孟廟鎮初級中學、召陵區東城教育辦張莊小學、召陵區實驗小學、舞陽縣侯集鎮高莊小學、舞陽縣太尉鎮守義張小學、臨潁縣瓦店鎮李化宇小學、臨潁縣大郭鎮紂城小學、臨潁縣杜曲鎮靈廟小學、臨潁縣窩城鎮張堂小學等23個項目已經竣工;郾城區第五實驗初級中學、郾城區第五實驗小學2所新建學校正在進行基礎施工。
責任編輯: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