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城中村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些地處偏僻、信息閉塞、缺乏資金的村莊又該如何發展呢?日前,記者走進舞陽縣保和鄉保和村,探尋這個省級貧困村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發展密碼”。
保和鄉位于舞陽縣城西7.5公里,南與舞鋼市搭界,西與葉縣接壤。保和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全村7個村民小組,共340戶1285人。保和村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主導產業是煙葉和香菇種植。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和外出務工收入。
近年來,保和村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破除“等、靠、要”思想,引智引才提升發展創造力,積極探索多元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村民脫貧致富發展之路。
集智聚力 吹響發展號角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有一個好班子,特別是要選優配強帶頭人,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人才支持和組織保障。”舞陽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保和村以黨建為引領,村“兩委”干部和村黨員擰成了一股繩,破除“等、靠、要”思想,解決畏難情緒,樹立敢闖、敢試的新觀念,增強主動擔當、主動發展的意識,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不斷創新突破。
同時,保和村還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的優勢,依托派出單位,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爭項目、跑資金,增加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原始積累,為加快發展打好基礎。
另外,為了進一步激活村級集體經濟這池春水,保和村還采取從本村致富能手、農民經紀人、合作社負責人等優秀人才中選拔懂經營、善管理、發展集體經濟意識強的能人為村干部,不斷優化農村干部結構,使村級領導班子真正成為帶領農村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強集體。同時,堅持把有頭腦、有眼光的外地務工人員請回來,用他們的先進理念,影響和帶領群眾致富強村。
宋文豪在浙江省溫州市打工十幾年,主要從事皮鞋制作,積累了豐富的制鞋經驗和一定的銷售網絡。前兩年他回到了家鄉,在保和村開了一家鞋廠,最初只是做一些來料加工的生意,慢慢發展壯大后,他又開始生產自主品牌的皮鞋。
采訪時,在他的鞋廠,記者看到,廠子雖然不大,但是很繁忙,幾名女工正在緊鑼密鼓地做鞋。“我之前在外面打工,后來就想著回來創業,開了這家鞋廠。我們主要做鞋面,現在也開始生產皮鞋。來我這里打工的村民,大部分都是村里的貧困戶;手頭快的工人,每月能掙一千六七百塊錢。”宋文豪說,鞋廠開在村里,一方面可以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一方面還能為村里的集體經濟創造效益。
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
按理說,保和村就位于鄉政府所在地,背靠鄉政府這棵“大樹”應該好乘涼,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保和村集體經濟一直發展不起來,村里要想為村民辦點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以前村里有會唱大戲的錢,都是村干部四處‘化緣’來的。沒錢想辦事,難啊!”保和村支部書記趙振國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村集體收入有以下幾個來源:村級經費一年有一兩萬元,其中還包括村干部的工資;一年兩季的防火經費有8000元左右;駐村第一書記每年給村里協調一點辦公經費。
“一年到頭就這點錢,緊著花,也不敢欠外賬,怕還不起。”趙振國說,他當了十幾年的村干部,深知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只有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里開展公共事業才有保障,才能帶動全村的經濟發展。”趙振國說。
近年來,保和村積極探索“租賃經濟”“光伏項目”“村民入股”等多元化發展途徑,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在保和村村西頭的一片荒溝,記者看到,一樁樁水泥石墩正在建設中,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蔚為壯觀。這是保和村引進的光伏發電扶貧項目。“這些荒溝閑著也是閑著,平整出來后,在縣、鄉有關部門幫扶下,我們建了這個光伏項目。建成發電后,可以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加47000元的收入。”趙振國說。
除了新上馬的“光伏項目”,保和村還申請了舞陽縣委組織部的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試點項目,吸引資金100多萬元,把村里的4.5畝荒地整理出來,建成標準化廠房,然后把廠房租賃出去,發展租賃經濟。在村干部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廠房建設工地,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地基已經建好,廠房已見雛形。“我是保和村的村民。村里給我提供了工作機會,增加了收入,我很高興。聽說這個項目還能給村里帶來一些集體收入,我們干活都更有勁了。”村民鄭襄陽說。
“現在已有企業來洽談,準備等廠房建好后租賃,預計一年可以給村里增加集體收入10萬至12萬元。”趙振國信心十足地說。
另外,為了帶動村里的貧困戶增收,保和村還利用到戶增收項目資金,與一家門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入股分紅協議。根據協議,2016年年底前,該公司給予村里的65戶項目貧困戶每戶2000元的本金利潤分紅;2017年年底前,給予項目貧困戶每戶2300元的本金利潤分紅;2018年將會給予每戶1300元的本金利潤分紅。
記者了解到,保和鄉在舞陽縣是一個煙葉種植大鄉,煙葉種植在壯大鄉級財政經濟的同時,也可以給村集體經濟帶來收入。“我們村也積極發展煙葉種植,每年鄉里給我們村集體經濟也返回一些煙葉稅。”趙振國說,在各級政府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莊的集體經濟正在一步步壯大,無集體經濟收入的窘境在逐漸改變,老百姓將從中得到更多實惠。
盤活資源 變“輸血”為“造血”
曾幾何時,保和村的集體經濟薄弱,用村干部的話說:“干啥事都得靠‘化緣’。”沒錢可真是難倒了村“兩委”這幫漢子,給村民辦點事,都得靠各級財政和有關部門撥款幫扶。
光靠“輸血”是不夠的。村“兩委”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村里的面貌,并發展村集體經濟。記者采訪時深切地感受到,保和村這些年集體經濟能夠發展,首先得益于一個團結上進的村“兩委”班子。他們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動示范作用。有了牢固的組織保障,加上村“兩委”因地制宜,根據村里的實情,盤活各類資源,能用的荒溝、荒地都用上,各類人脈資源也都調動起來,想盡各種辦法增加村集體收入, 拓寬村民增加收入的路子, 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讓村民共享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的成果。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保和村集體經濟這塊“蛋糕”正在做大,村級組織從“無錢辦事”到“有錢辦事”,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增強了,說話辦事有了底氣和力量,正在成為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