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清晨,會展中心廣場,一群健身愛好者手持著一條條色彩鮮艷的健身龍上下揮舞,10米長的龍身在她們手中或旋轉,或騰躍,或盤旋,上下翻飛,栩栩如生。
潁河龍非遺藝術團在會展中心廣場練習舞龍。
這支舞龍隊名叫潁河龍非遺藝術團。今年48歲的田素華是潁河龍非遺藝術團會展中心廣場隊的隊長。她告訴記者,潁河龍又叫健身龍。相較于傳統舞龍,健身龍的龍頭用一根短繩系著,龍身和龍尾由燙金的條紋布制成,規格4米至10米不等,能舞出上百種花樣。她每天堅持舞龍一小時,頸椎病、肩周炎和腰椎病等疾病癥狀得以緩解。
“我堅持練習近三年了,每天上午都帶著隊員來會展中心廣場練。好多市民看到后都會詢問,我就一一教他們。現在我們會展中心廣場隊成員已經有30余人了。”田素華笑著說,隊員中年紀最小的6歲,年紀最大的70多歲,舞起健身龍來都精氣神十足。
記者現場看到,飛舞的布龍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蜿蜒翻騰,讓人目不暇接。現場市民不停喝彩,紛紛用手機記錄下這一場景。家住壹號城邦小區的陳女士說,她第一次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貼近老百姓生活,很熱鬧也很有趣。
健身龍是孟廟鎮何莊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龍舞的衍生文創產品。據青龍舞第四代傳承人何永剛介紹,何莊村青龍舞起源于清朝光緒年間,歷史悠久。青龍舞不僅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還能鍛煉人的體魄、錘煉意志,只是傳統舞龍體型巨大、不易上手。為了迎合現代人的需求,何永剛和他的團隊創新推出了這種輕便的健身龍。健身龍的龍頭用一根短繩系著,牽繩便可玩轉起來。舞龍動作有游龍、穿騰、翻滾等,可隨心所欲舞出上百種花樣。經常練習健身龍,可以強身健體,緩解高血壓、肩周炎、頸椎病和腰椎病等疾病癥狀。
此外,何莊村于2021年成立了公司,注冊“潁河龍”商標,以公司+農戶(家庭作坊)的方式組建非遺手工坊,生產健身龍、彩帶龍等手工產品,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
“要讓非遺得到保護和傳承,就必須貼近生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活中再現。”何永剛說。(記者:劉凈旖)
責編:翟婷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