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正在挑選衣服。
文/圖 記者 尹曉玉
十年來,漯河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通過一件件衣服,讓人感受深刻。十年間,人們買衣服從注重經濟實惠、耐穿耐磨,到講究舒適、時尚、個性,彰顯個人魅力;從一件衣服穿幾年,到換季即換新;從喜歡外貿服飾,到國潮興起,漢服、唐裝受追捧;從在實體店購買,到現在老年人也開始網購……漯河人從穿衣的需求到購買方式,都在悄然改變。
款式多樣 工藝升級
“十年前,我還沒有退休,經常穿西裝、風衣、直筒褲,配高跟鞋。”10月10日,市民蘇阿姨走進臥室,拉開衣柜,取出防塵袋罩著的西服、褲子、套裝裙子,向記者展示自己十年前的著裝。如今,它們只能靜靜地躺在衣柜一角。“十年前,我買衣服以實惠耐穿為主,總想著買一件能多穿幾年。現在,換季就換新。每次我買衣服都挑選最新的款式、舒適的材質、好看的顏色。”蘇阿姨說。
李紅從事服裝生意十多年,在市區嵩山路北段開了一家女裝店。談及十年間漯河人選購服裝的變化,她告訴記者:“十年前衣服的款式、顏色比較單一。大家不太注重自己的穿衣風格,喜歡選基礎款且耐穿的衣服或者收身顯瘦的職業裝。十年來,我明顯感覺到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選購服裝更注重款式是否新穎、布料是否舒適環保。穿衣風格也變化很大,時裝、職業裝不再受歡迎,大家更喜歡舒適自在的休閑裝。”李紅說,衣服的款式越來越多,類別上也從職業裝到潮品運動裝,再到戶外休閑裝,劃分得越來越精細。人們對于服裝的追求越來越趨向凸顯個性,除了對色彩、面料的要求,還要與自身氣質、膚色相吻合。
十年前,一件棉襖就能穿一個冬季,現在很多人連續兩天穿同一件衣服就會覺得沒面子;十年前,一條牛仔褲可以應付所有場合,現在晨練、上班、逛街都會換上不同風格的服裝。
十年來,漯河人的時尚感突飛猛進。如今,再鮮亮的配色也有人敢穿,再大膽的式樣也有人敢試,人們的穿衣打扮越來越講求個性和多變。走在街上,一眼望去,人們身上風格各異、絢麗多彩的服裝,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城市充滿生機和活力。
從追捧外貿到深愛國潮
“十年前,我剛大學畢業,那時候覺得外貿服裝就是時尚的代名詞,經常讓在北京工作的同學買外貿衣服寄給我,或者從網上買韓版、日系的衣服,感覺穿上很時尚。”市民劉洋告訴記者,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近年來,她在穿衣打扮上也開始偏愛國潮。每年過年都會買盤扣的外套,更喜歡中國紅,材質方面更偏愛亞麻和天絲等舒適的面料。
“我的兒子非常喜歡傳統服飾和印有‘中國’字樣的衣服,我經常為他購買漢服、唐裝。”市民王菁菁說,家里的衣柜中,她和愛人的衣服也有很多是帶有國潮元素的。帶有刺繡的棒球衫、畫著醒獅的毛衣、印著戲曲臉譜的運動褲等,都是他們全家日常喜歡穿的衣服。十年間,她明顯感覺到,伴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國潮服裝開始出現在各大服裝店的顯眼位置,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服裝是文化的象征,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副教授馬艷波表示,國潮風的興起,是這十年來服裝設計行業最明顯的一個變化。無論是專業教學課程設計,還是在實際服裝設計應用中,立領、斜襟、寬袖、盤扣等國風元素被頻繁使用,仙鶴、祥云、龍紋、松樹等具有中國意象的圖案也常常出現在局部設計中。國風紋樣不僅形式優美,還寓意深刻。蠟染、扎染等印染技術的助力,在設計上也極大提升了面料的質感,數碼印花、絲網印花等新技術的出現,不僅可以優化傳統工藝、還原藝術效果,還能制作出前所未有的國潮風格設計作品。
他表示,傳統與現代、復古與時尚交織,充滿現代與時髦感的國潮風服裝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近幾年來更是風靡全球。穿衣風格的變化,表明人們的文化自信越來越強。國潮的發展,其實是一種廣泛而有生命力的東方文化的崛起。它帶動服裝界的流行新風潮,提升了中國服飾的國際影響力。
網購打破傳統購買模式
十年來,漯河人的穿著朝著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方向發展。高端定制、網購等多種購買渠道,讓人們擁有了更多選擇。
“我原來是做女裝銷售的。近年來,我發現人們對衣服的質量、花色、品牌、時尚度要求越來越高了,不少人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身材,定制適合自己的衣服。后來我就轉行做成衣定制。每年秋冬季都是定制服裝的旺季,很多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定制羊絨大衣、羽絨服。”市區一家服裝定制店的老板告訴記者,定制服裝已經成了一種新時尚。
除了定制服裝,網購的興起,讓人們購買衣服更加便捷。“網上各種服裝應有盡有,夏天可以買到羽絨服,冬天可以買到短袖。只要是想買的,上網一搜,就能選到自己喜歡的。”市民楊貝貝說,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她網購的,既便宜又好看。
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購的興起打破了人們傳統的衣著消費模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選擇性更廣、品類更豐富的購物環境。人們多樣化的服裝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網購成為人們服裝消費的新常態。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飾。經過十年的發展,漯河人的服裝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時尚。人們的衣著變化也展現出了國家的興旺發達,人民群眾生活越來越美好。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