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曉甫
構思巧妙的墻繪、古色生香的民宿、寬闊整潔的道路……近兩年,臨潁縣瓦店鎮大李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每到周末,就有很多城里人來這里旅游,有的還帶著一家老小來體驗民宿。”站在青磚紅瓦的民宿旁,大李村駐村第一書記付沛沛告訴記者。
大李村是我市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以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全方位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連續五年獲得“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地市”榮譽稱號。目前,全市40.87%的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90.5%的農戶普及了衛生廁所,98%的農作物秸稈實現資源化綜合利用,96.77%的畜禽糞污得到資源化利用。全市農村“臟”的問題基本解決,“亂”的現象得到有效管控,“差”的狀況逐步改觀,“美”的感覺大幅提升,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我市專門成立了市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專班,市、縣、鄉各級黨政主要領導深入調研,認真把關審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關文件。市直相關單位、各縣區(功能區)和各鄉鎮黨政“一把手”全力以赴推進各項工作落實。我市出臺了《漯河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旗、黃牌、黑牌”檢查評比工作方案》,實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情況“季講評”制度,不定期進行督導暗訪,及時發現、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問題,有力促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順利實施。涉農鄉鎮的生活垃圾由12個環衛保潔公司分包清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市場化運作。臨潁縣建成垃圾分類處理點,召陵區率先開展廚余垃圾分類工作。探索推廣“水沖式廁所+大三格”“水沖式廁所+村污水處理站”等糞污處理模式,確保改一個成一個。目前,全市建設大三格化糞池221個,容積80398立方米,覆蓋200多個行政村291736戶農戶。累計改造衛生廁所33萬戶,普及率達90.5%。治理農村黑臭水體1078個,高標準治理500平方米以上的坑塘4364處。
建立長效機制。實行“周通報”“月督導”“季觀摩”“年考核”的工作制度,建立“1133”長效機制,實現高質量管護:用“1”個組織解決“誰來干、干什么”難題,用“1”個責任體系解決“怎么干、誰負責”難題,用“3”項制度解決“政府干、群眾看”難題,用“3”個機制解決“常態化、保長效”難題。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美麗小鎮”30個、“四美鄉村”300個,創建“五美庭院”18萬戶,評選好公婆3386人、好媳婦4397人、孝子6852人。
融合文化元素,提升內涵。指導縣區(功能區)因地制宜建設村莊游園,推進農村廢舊宅基地“一宅變四園”,建成鄉愁館、記憶館、手工作坊、農家書屋等。截至目前,全市建設村莊游園1716個,“一宅變多園”2724個。鼓勵各村將無水坑塘整治后發包給群眾種莊稼和蔬菜,把有水坑塘租賃出去種植蓮藕、養魚養蝦,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根據村莊歷史,打造文化長廊。臨潁縣繁城回族鎮的受禪臺、舞陽縣保和鄉的王文元故居、源匯區問十鄉的狀元村、召陵區青年鎮的王拱璧紀念館……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長廊,厚植文化底蘊。打造農村人居環境示范環線、幸福生態游1~5號線,吸引游客到許慎文化園、小商橋景區、臨潁南街村、舞陽賈湖遺址、蓮花鎮濕地公園等游玩消費,培育第三產業,增加農民群眾收入。指導鄉鎮和村莊在沿路沿線、村莊街道兩側播撒花籽、種植綠化樹木,美化村莊環境。今年上半年,全市栽種各類苗木237萬余株、播撒花籽387萬平方米,實現村內村外“四季有花、路路有景”。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