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河泥經創作者雕琢,被賦予靈魂,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陶像、造型獨特的花瓶……一件件精美的陶藝術品展現著創作者的高超技藝和奇思妙想。
“賈湖制陶技藝體現了賈湖文化深厚的底蘊。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生機,走向美好的未來。”市級非遺賈湖陶器代表性傳承人王亞東說。
王亞東在制作賈湖陶(圖片由王亞東提供)
賈湖陶器是20世紀我國百項考古發現之一——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又稱賈湖古陶、賈湖陶瓷,是舞陽獨特的工藝品,有陶鼎、陶罐、陶壺、陶碗、陶杯等。這些陶器被考古界認定距今約有9000年歷史。據《舞陽縣志》記載,舞陽縣以“窯”命名的村莊有很多,如窯張村、郭窯村、缸坡窯村、五座窯、窯溝等。據一代代人口口相傳,窯溝村曾有500多座窯上萬名窯工,以燒制壺、盆、碗、缸、磚、瓦等為主。
北舞渡鎮原名定陵,是著名的水旱碼頭,這里流傳著歷代很多制陶故事。相傳漢代樊噲為舞陽侯時曾建窯燒陶,逢年過節都要燒制精品進獻皇帝。
賈湖陶器選用的原料為舞陽境內特有的黃膠泥和黑膠泥,經過取土、干燥、沉浮、練泥、手拉坯、修坯、燒窯等工序制成。種類有杯、碗、盆、罐、瓶、壺、鼎、缽以及人物、動物等。陶器呈褐紅色,特點是平底、圈足、折肩器、雙耳,表面特點為修光、磨光并加飾劃紋、弦紋、陶刻,采用當地刺槐、榆樹木、棗樹木投入傳統土窯燒成。
千年窯火,世代相傳。今年50歲的王亞東是舞陽縣太尉鎮善德村人,出生于陶作世家,其父親都是當地有名的陶瓷藝人。從小看長輩們制作陶瓷,王亞東對陶藝有著深厚的情感。1992年,中專畢業后,王亞東正式跟隨父親學習賈湖陶器制作技藝。
他曾不顧嚴寒酷暑到陶瓷產區老窯口周邊收集不同時代的陶片,采用文物修補技術復原,測量其直徑、壁厚等,繪制陶器結構圖紙;曾到各地博物館參觀歷代古陶器,收集圖片后繪制成圖紙,再根據圖紙按比例復原。
“每道工序都要用心去做,不能有一絲馬虎,否則會前功盡棄。”王亞東說,拉坯成型是初學陶藝時最難的一道關。開始拉坯時往往手掌不連貫,推拉、提按不自然,有時找不到拉坯機轉盤中心,容易產生偏移;還有就是打泥片成型工藝中泥片的厚度也不容易掌握,這些環節都需要強化練習至少半年時間。
取土、干燥、沉浮、練泥、手拉坯、修坯、燒窯……傳統的賈湖陶器制作技藝復雜、程序多,每一道工序都費時費力。如果不是真正熱愛,一般人難以堅持。在燒制、研究賈湖陶過程中,有時為了掌握一個技術要領,王亞東要反復實驗幾十次,直到作品符合技術要求。學習的過程是枯燥的,但王亞東覺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在長輩言傳身教下,王亞東熟練地掌握了賈湖陶器制作技藝。近年來,隨著閱歷和技藝的增長,王亞東開始到全國各地拜訪名師,學習三彩掛釉、青瓷掛釉技藝和氧化焰、還原焰燒窯技術。他參加了文化部組織的非遺傳承人陶瓷培訓,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柴燒與環保非遺,到景德鎮、宜興、德化、潮州、佛山、淄博、龍泉、耀州等地考察,到日本交流宣傳舞陽賈湖陶。“在日本京瓷公司交流陶瓷藝術時,京瓷公司美術館負責人看到我展示的有9000年歷史的賈湖陶器衍生品‘斗笠茶碗’,深深為賈湖陶器的魅力所折服。”王亞東說,這是最讓他自豪的事情。
如今,王亞東不僅是賈湖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燒制技藝傳承人,還是第七屆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河南工藝美術館副館長、研究員,鄭州大學藝術陶瓷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清華大學柴燒與環保非遺項目成員。
在王亞東創辦的位于善德村的“舞陽賈湖窯古陶工作室”里,他設計燒制出了《賈湖陶》《賈湖古陶》《賈湖養生壺》《賈湖陶器——二十四節氣花插陶器》《賈湖陶器——七十二侯茶席茶器》《賈湖陶器——天書陶器》《賈湖陶器——天書陶畫》系列作品。這些作品曾參加在北京、上海、深圳、廈門、天津等地舉辦的文博會和工藝美術博覽會,榮獲“漯河禮物”一等獎、“漯河伴手禮”一等獎,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民間工藝美術銀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王亞東從事制陶30年來幾乎每天都進行創作。他認為創作不能一成不變,傳承也不是因循守舊,而是要與時代審美相結合,在古法基礎上不斷創新。近年來,他采用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造型為元素符號,通過藝術提煉,賦予賈湖古陶新的靈魂,創作出適合人們生活需求的高雅器皿,如花器、香器、茶器、餐器、酒器等。同時王亞東又設計出《賈湖古硯》《賈湖古陶》《賈湖囡妞》《賈湖天罡》《賈湖陶養生壺》等系列藝術衍生品,讓賈湖陶器在新時代煥發出生機。
“未來的創作路上,我會堅守熱愛藝術的初心,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作品,將賈湖陶器的制作技藝傳承下去。”王亞東說。(記者:尹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