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召陵區東城街道黃集村村民在收小麥。
文/圖記者 楊 光
5月27日,召陵區東城街道黃集村麥田內,麥穗金黃,機聲隆隆,一派繁忙的勞作景象。
記者從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了解到,今年全市小麥種植面積為237.26萬畝,但收割機存在一定缺口。為確保全市小麥適時收獲,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與周邊城市農機部門積極協調,組織收割機支援我市麥收工作。目前,我市收割機需求已經基本滿足。
當天上午,在黃集村麥田內,收割機正在作業,村民跟著收割機裝運糧食。
“目前,召陵區小麥收割工作正在鋪開,預計6月1日后開始大面積收割。”召陵區農業機械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小麥因地塊、品種、管理方式不同,成熟時間也略有差異。在麥收之前,召陵區農業機械技術中心深入鄉村、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實地檢驗工作,發放跨區作業證90張,盡量讓農機手少跑路。除此之外,該中心全力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截至目前,全區共發放補貼資金申請表299份,完成補貼資金申報438.587萬元,受益農戶257戶。
記者從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了解到,為解決收割機不足的問題,我市通過“河南農機云”App對全市上線作業農機進行精準調度,確保小麥搶收工作順利推進。我市各縣區農業機械技術中心加強與能源部門的聯系,開辟綠色通道,并提供優惠,優先保障麥收作業用油需求。
當天上午,在召陵區東城街道,來自河北邯鄲的農機手盧建紅正駕駛收割機在麥田內作業。他的妻子楚紅力在地頭指揮收割機調頭,劃定收割地塊。
盧建紅和妻子駕駛收割機到南陽市收割500多畝小麥后一路向北,于5月27日上午抵達漯河。楚紅力告訴記者,她主要負責聯系農戶、安排食宿等工作。
“今年是我們跨區作業的第十年。每年5月下旬開始,我們就從湖北一路向北收割,直到10月份抵達內蒙古。”盧建紅自豪地說,作為一名職業“麥客”,他每年都要換一臺新車,目前駕駛的這輛收割機已經是他入手的第十輛收割機。收割小麥需要搶時間,新車故障率低,能夠保障收割效率。
為了搶農時、趕進度,盧建紅白天不休息,車上帶著方便面、火腿腸,餓了就吃一點,晚上就睡在車上。“今年疫情防控措施比較嚴格。從家里出發后,我要提前在作業區域報備。不過,各地政府對農機手都很照顧,甚至主動到地頭登記信息。”盧建紅告訴記者,農機手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如帶好疫情防控證明材料、辦理跨區作業證。
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解決我市收割機不足的問題,他們與周邊城市的農機部門和重點農機合作社加強聯系,以“點對點”的形式組織收割機來漯收麥,并在我市高速下站口設置農機跨區作業接待服務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護航外地農機手下地作業,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收割完全市237.26萬畝小麥。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