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我市民間藝術大賽線上比賽中,來自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姬石鎮范寨村的打夯號子,把融合農村俏皮話、歌謠和民間傳說的打夯民俗文化重新帶回人們的視野,喚醒人們關于舊時鄉村生活的記憶。
打夯號子也稱夯歌,是進行土建工程打夯(打地基)時所唱的勞動號子,有人領唱、眾人和唱。打夯號子伴隨著人類勞動產生,既可排遣勞動中的寂寞、消除疲勞,又能增強凝聚力,使眾人的動作協調一致,還可以增加歡樂喜慶的氣氛。
打夯號子具體出現的時間無從考證,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大雅·綿》有云,“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描寫的就是古人修筑城郭時夯土建墻、一邊打夯一邊唱夯歌的場景。
.jpg)
范寨村的夯歌表演。
打夯號子多由勞動者即興編詞,朗朗上口,經過長期積淀成為勞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終演變成一種民俗表演項目。
范寨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莊,歷史上曾稱旺寨、范花寨、文華寨,明朝時期改名為范寨,沿用至今。該村北臨沙河水運碼頭,是漯河境內三大沙河碼頭之一。過去這里水陸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打夯號子在范寨村由來已久,以口頭形式傳唱,旋律簡單,朗朗上口,好記易學。歌詞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并借鑒了民謠、曲藝等藝術形式,表現力強,傳承至今。不過,它的傳承松散,無嚴格師承關系,多是村民在實踐中相互學習。
獨具特色的夯筑工具是打夯號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夯筑工具樣式各異,主要分為木夯和石夯兩大類。范寨村的夯是木夯,由堅硬的棗木制成,基本形狀是圓柱形,重40公斤左右;下端有臉盆那么粗,底部周圍固定的6個鐵環上引出12根近3米長的夯繩;夯上有兩個扶手,供領夯人把握。
今年53歲的王建勛是范寨村打夯隊伍中的領夯人之一。談及打夯號子,王建勛告訴記者,他童年時期村里的文化生活十分匱乏,熱鬧的打夯場景是村民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那時候,打夯號子一響起來,全村人都去觀看,現場歡聲笑語、掌聲不斷。我從小就愛看打夯,當時就想著自己長大了也能提繩打夯,酣暢地唱起打夯號子。”王建勛說。
王建勛15歲那年輟學,回到村里參加生產勞動。那時候國家已經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夠吃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村里蓋新房的人多起來。過了農忙季節,打夯號子就連續不斷地在村子里響起。輟學后,王建勛就加入了村里的打夯隊伍。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農村蓋房子會請專業的建筑隊上門,人工夯改成了電夯、氣夯,一個人牽著一臺機器,在“撲哧撲哧”的單調聲響中一天便可以搞定一座新房的地基,傳唱多年的打夯號子逐漸成為村民心中的絕響。
為了讓古樸的民俗活動傳承下去,2010年前后,范寨村決心重振打夯民俗文化。村里的文化愛好者經過挖掘、整理,找出已近失傳的打夯號子十多首。村“兩委”班子把老一輩打夯人重新聚集起來,并尋找年富力強的村民學習,組建了一支隊伍。如今,這支隊伍共有16名村民,年齡最大的70多歲,多數是四五十歲的青壯年。
近年來,每逢重大節日,范寨村都會進行夯歌表演,通過獨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將打夯民俗文化重新帶回人們的視野。
打夯號子是勞動者生活態度和思想情趣的生動反映,體現了勞動者在枯燥的勞動和單調的生活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進入新時代,夯歌已經不再是進行沉重體力勞動時的吶喊,而成了一種民俗表演,傳承了優秀的民俗文化。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一根夯繩。范寨村將發揚打夯精神,唱響打夯號子,一步步堅實地走下去,把地基夯實,筑起鄉村振興的高樓大廈。”范寨村村支書王彥軍說。(記者:尹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