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動政務新媒體建設的背景下,“兩微一端”已經成為不少政府部門的標配。從傳統的網站到入駐新媒體,不少地方都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政務新媒體也呈現出從“任務型”向“服務型”轉變的趨勢。這也是注意力資源分布大體定型的過程。與頻頻上榜的各類大型政務官微相比,中小型政務官微無疑需要在注意力之外確立一個新的評判標準。
“大V”是伴隨著微博等自媒體發展的產物。在微博上,只要用戶身份獲認證,賬號后方就可加上英文字母“V”,而所謂的“大V”,指的是身份獲認證的微博意見領袖。他們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和名人,所以微博賬號總有大批粉絲追蹤,并因此成為爆料者的求助對象。中小型政務官微是相對于居于頂端的政務大V而言。他們的粉絲大多數在20萬以下,有的只有幾千甚至幾百,發布的微博評論和轉發大部分只有個位數。偶爾有微博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但也更多地帶有“暫時性”的特征,事件一過,賬號回歸日常狀態。
在注意力資源分配格局大致已定的情況下,中小型官微很可能長期居于注意力資源分配的底端。
從政務官微自身的因素看,中小政務官微或者處于行政級別的中下層,比如各縣市級以下的政務微博,有限的服務對象決定了他們很難獲得更廣泛的關注;或者處于比較遠離生活的領域,比如法院系統特別是基層法院的官微,發布的信息相對狹窄,大眾的關注度也比較有限。不可否認,不少中小型政務官微存在著更新頻次較少、維護不力等許多看上去可以改進的因素,但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不容忽視,即其他方式可能已經滿足了大部分粉絲的需求,這客觀上弱化了有關部門維護官微的動力。
中小型政務官微要甘于現狀嗎?顯然不是。隨著政務新媒體從“任務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中小型政務官微亟須順應這一趨勢,主動轉變運維思路,立足自身實際,努力開拓出政務新媒體的新局面。具體來說,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是運維思路上從外爭形象轉向內練苦功。在政務微博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少地方都把政務微博作為該部門(單位)的一個網上窗口,將之視為部門(單位)形象的展示。在這一思路主導下,發文的數量、粉絲數的多少等,成為不少地方對政務微博的重要考評指標。在政務新媒體轉型的背景下,中小型政務官微應該有一個更為實際的定位,要把運維的重心放在對粉絲的服務上,互動效果、服務效率等將取代粉絲與發文數量成為最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二是線上運維與線下服務有一個更好的配合。政務官微作為線上的工作,與線下的工作是一個相互補充的關系。在網絡化趨勢下,線上服務所占的比重可能會大大增加,這對那些線上服務能力不足的中小型政務官微構成了挑戰。中小型政務官微應該認清這一趨勢,從整個政務服務的角度審視政務官微的運維,給予政務官微應有的重視,在網絡轉型中占得先機。
三是保持對熱點事件的敏感度。盡管占有的注意力資源有限,但一個看上去粉絲少、影響力低的政務官微仍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輿論風暴。政務官微的不當操作(@菏澤巨野縣法院對王寶強離婚事件的點評)、涉及更廣層面的公共話題的討論(@隴南成縣衛生計生局與網友的掐架)等,都可能把官微帶到輿論漩渦中去。這些情況客觀上要求政務官微的運維人員對網絡輿論狀況有最基本的認知。官微雖小,責任未必小。廣大中小型政務官微自覺樹立共同體意識,在互聯網上守望相助,和政務大V形成有效聯動,將有效地提升整個公權力的形象。
責任編輯: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