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 丹 見習記者 郭嘉琪)2月13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會上,我市圍繞做大做強綠色食品產業在全省作典型發言。
召陵區規劃建設從綠色農場到中央廚房、從生態養殖到循環經濟的正大全產業鏈項目,引導食品科技產業集聚成勢;經開區圍繞供應鏈提功能,打造總投資30億元的食品輔料產業園,產品直接供應雙匯、衛龍等需求大戶;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活動在臨潁縣皇帝廟鄉商橋村舉行,全方位展現了高效設施農業集群、智慧農業種植區等“三鏈同構、農食融合”的豐富業態……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鏈同構”等重要指示精神,聚力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化食品名城”,著力打造3000億級食品全產業鏈和5000億級綠色豐滿的食品產業生態,走出了一條“農食融合”帶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市食品企業年營業收入突破2000億元,占全省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五分之一、全國的五十分之一。我市推進“三鏈同構”的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通報表揚,入選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
強化“食品+”理念,延伸產業鏈。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建機制、延鏈條、促發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以食品企業需求為導向,推動良種繁育、糧食種植、收購倉儲、原料生產、食品加工五個環節深度合作、接單供給,形成“五級訂單”模式助力發展。組建以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農業科研機構團隊助力、廣大小農戶參與的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5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13個。推廣鏈園一體化“穩糧增收建鏈”模式,發展全產業鏈生產基地110萬畝,培育了以雙匯為代表的肉制品、以中糧面業為代表的面制品等6個全產業鏈。以《全域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五年規劃》為引領,創建1個國家級、2個省級、16個市級、22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突出科技創新,提升價值鏈。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為重點,推動農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打造創新研發平臺,搶抓全省實驗室體系重塑機遇,主動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面向全省萬億級食品產業需求,與中國農大等6所高校合作共建了中原食品實驗室。打造質量標準平臺,實施食品安全標準化、商貿物流標準化等一攬子專項工程,在農產品生產領域制定20項省級標準、309項地方標準,在食品產業領域制定了423項企業標準,中大恒源、親親食品、衛龍美味填補了植物提取、運動保健食品、調味面制品等行業監管標準空白。打造檢驗檢測平臺,與武漢大學合作共建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推進檢驗認證總部基地、設備生產孵化中心等建設,整合國家級、省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328個涉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年均檢驗檢測樣本7.3萬批次。打造數字農業平臺,建成市級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和26個區域站物聯網監測系統,大力推廣“5G+數字農田”模式,建成一批縣、鄉、村電商服務點,臨潁縣獲評“中國數字辣椒之都”并成為全國首批數字鄉村試點縣、全省數字鄉村示范縣,我市成為省級數字鄉村整市推進示范區。
圍繞高質高效,打造供應鏈。圍繞食品特色主導產業,著力把農田和養殖場打造成優質綠色食品“第一車間”。提升源頭供應質量,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3個,優質小辣椒種植面積常年保持40萬畝以上,成為豫中南地區最大的小辣椒產銷基地,全市高標準農田占比達82%,建成省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3個,通過綠色食品認證87個。加強產業間配套協作,支持上下游企業協作生產,加強車間到田間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實現資源共享、節本增效。提高產品供給效率和影響力,發揮“互聯網+”優勢,建成全國首家面向政府、企業、消費者的食品云平臺,實現各主體間互聯互通互惠,依托中國(漯河)電子商務產業園引導企業積極拓展線上市場。
今年,我市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不懈深化“三鏈同構、農食融合”,持續提升現代化食品名城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大力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建設農業強省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