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疫情反復沖擊、外部環境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各級各部門拉高標桿、加壓奮進,難中求突破、難中求進位,我市主要經濟指標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打造了不少工作亮點、形成了漯河特色,交出了“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的漯河答卷。今日起,本報開設《奮進正當時 砥礪再揚帆》欄目,推出系列報道,對我市一年來亮點工作及五年來重點工作進行報道,全面展示各行各業錨定目標任務、堅持“八個堅定不移”、推動“八個高質量發展”、實現“單項工作爭第一、整體工作創先進”的生動實踐,講好漯河爭當全省“奮勇爭先、更加出彩”排頭兵的故事。
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活動9月在臨潁縣皇帝廟鄉商橋村舉行,通過高效設施農業集群、智慧農業種植區等“農食融合、三鏈同構”的豐富業態,向人們展現了中原大地豐收時節碩果飄香的幸福圖景,令人充分感受到科技將為農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近年來,我市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重大要求,細化為47條具體工作舉措,用系統觀念打破三次產業界限,持之以恒地抓47條落實,目前食品產業創造了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50%、營收的60%、稅收的70%、利潤的80%,漯河食品產業先后跨越營收1000億元、2000億元臺階,成為河南萬億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
穩糧增收 堅持優質高效導向
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10萬畝以上,近三年糧食種植面積平均每年增加2萬畝以上;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01.2萬畝,占全市農田總面積的70.6%,高標準農田設施三級網格化管理和“一長三員”管護經驗全省推廣;建成種子繁育基地16萬畝,25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和國家登記,取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授權19項。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良種繁育、糧食種植、收購倉儲、面粉加工、食品生產等五個環節深度合作和接單供給,形成‘五級訂單’模式,實現了‘優糧優種、優糧優收、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通過一系列激勵措施,提高農產品對食品工業的適配性,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示范基地優質小麥由政府統一按照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需求給予購種補貼,中標企業供種后與合作社或農戶簽訂小麥收購協議,收購價格每斤高于市場價0.1元~0.2元,種糧農戶每畝增收100元以上。目前,全市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123萬畝,占麥播總面積的51.7%,位居全省前列。
加工增值 堅持全鏈發展模式
我市緊緊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力培育龍頭企業、產業化聯合體,打造鏈條完備、效益突出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促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構筑三個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創建1個國家級、2個省級、16個市級、22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以雙匯為代表的肉制品、以中糧面業為代表的面制品、以聯泰為代表的烘焙膨化食品、以衛龍為代表的休閑食品、以中大恒源為代表的大健康、以三劍客為代表的乳制飲品6大產業全鏈條、集群化發展典型。雙匯牽頭的河南省肉制品全產業鏈成為首批國家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
聯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成立各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形成上中下游主體銜接、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生產關系,實現全產業鏈增值。全市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5個,年產值突破900億元,聯結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80多家、食品企業50多家。在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方面,全市培育銷售收入超600億元的食品企業1家、超10億元的企業5家、超億元的企業24家。在國家統計的21大類食品行業中,漯河擁有18大類食品行業。這18大類食品行業包括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臨潁縣、源匯區分別被納入河南省小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河南省奶業特色產業集群。
融合發展 堅持產業生態理念
艾德奧寵物食品(漯河)有限公司、廈門福銀生物飼料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入駐召陵區,打通食品產業與動物飼料產業;臨潁縣食品飲料包裝專業園區招引臺灣宏全食品包裝等27家龍頭企業入駐,年產各類飲料包裝45億個(占全國市場的十分之一),食品產業與包裝產業實現融合發展……
實施“六個打通”以來,我市食品產業鏈鏈相通、要素環環相扣,利益共同體相互賦能、抗風險能力全面提升,逐步形成了完善豐滿的綠色食品產業生態。
積極打造食品研發平臺、質量標準平臺、檢驗檢測平臺、食品云平臺,促進產業創新發展。中原食品實驗室建成投用,全市食品行業擁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10個和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6個,在全省首批建成食品加工中試基地。在農業領域,主導制定了20多項省級標準、309項地方標準;在食品產業領域,制定了88項生產加工標準,參與了近百個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全市食品行業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名牌產品4個,有河南省著名商標64個、名牌產品27個。與武漢大學合作共建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推進檢驗認證總部基地、設備生產孵化中心等建設,整合國家級、省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328個涉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站點),具備884個參數檢測能力,年均檢驗檢測樣本7.3萬批次。在第十九屆食博會上,發揮“互聯網+”優勢,探索新型供給業態,建成全國首家面向政府、企業、消費者的食品云平臺,實現各主體互聯、互通、互惠,吸引1023家企業參展,現場交易額和意向采購額達462億元。
去年年底,我市堅持“產、城、鏈、園、人、文”一體謀劃推進,積極創建“三鏈同構”示范、肉類加工、休閑食品生產、冷鏈物流產業、食品產業人才培養5個基地和產業創新、食品文化、科研成果轉化、食品展覽展示、食品檢驗檢測5個中心,努力打造3000億級食品全產業鏈和5000億級綠色食品產業生態。漯河有望建成全國一流、在世界有影響力的現代化食品名城。
責編:郭志剛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