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 丹)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近年來,我市牢牢扛穩糧食生產安全重任,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實施“四水同治”,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現代水網,夯實糧食安全水利基礎,為奪取糧食豐收提供堅實支撐。
加強綜合治理,打通河道“梗阻”。以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河流環境為目標,以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為抓手,完成了臨潁中小河流治理、舞陽中小河流治理、郾城重要支流治理等重點水利工程,清淤疏浚河道137.93公里,河道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和改善,排澇標準達到5年一遇,基本實現了“河暢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為糧食穩產高產提供了基礎保障。
加強水系連通,構建保障水網。依托沙河、澧河、潁河、清潩河、柳塔河、唐河、唐江河、汾河、黑河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統籌推進沙澧河二期綜合整治、幸福渠生態水系連通、示范區“四湖一河”水系、西城區環城水系、經開區中水利用水系、臨潁縣“潁水入城”生態水系、舞陽縣水環境綜合治理等跨流域、跨區域水系連通工程,綜合采取“內調、外引、連通、分供”多源互補措施,著力構建“系統完善、豐枯調劑、循環暢通、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現代水網,不斷優化水資源調配格局,全面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強灌區建設,提升保障能力。深入實施五虎廟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恢復和改善高標準農田灌溉面積17.85萬畝,骨干渠道引(輸)水能力明顯增強,渠系水利用系數由改造前的0.65提高到0.7,畝均灌溉用水量由260立方米下降至187.59立方米。扎實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水利建設,謀劃實施了舞陽縣泥河洼滯洪區建設、臨潁縣陳莊項目區治理等重點水利工程。如今,項目區內水利設施更加完善,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極大增強。
加強水源調配,全力抗旱保秋。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在保障安全度汛的情況下,科學調配水資源,合理安排閘壩泄流時段和下泄流量,切實保障農業灌溉用水。7月中旬,積極協調澧河上游燕山水庫、孤石灘水庫和沙河上游白龜山水庫向我市調水1500多萬立方米,為沙河、澧河沿岸農田灌溉提供水源保障。同時,加強沙河馬灣攔河閘、馬灣進洪閘、郾城區新店沙河引水泵站聯合調度,向泥河洼滯洪區、吳公渠和潁河供水;迅速啟動舞陽縣龍泉水源灌溉工程,啟用文吳干渠和馬崗提灌站等水利設施,向舞陽縣文峰、辛安、保和等6個鄉鎮調水;利用召陵區汾河水系工程從沙河調水,滿足汾河、黑河沿線農業灌溉用水;挖掘唐河現有水源,為周邊鄉鎮農田澆灌提供水源支持。
加強項目謀劃,夯實水利基礎。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穩住經濟大盤、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一系列激勵措施,積極搶抓金融支持水利建設的政策機遇,進一步完善漯河“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深度謀劃33個重大水網項目,為加快推進漯河治水體系和治水能力現代化、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