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曉甫 通訊員 胡晶晶)今年以來,我市錨定省委“兩個確保”“十大戰略”部署,認真貫徹省委書記樓陽生蒞漯調研“六個結合”要求,圍繞建設現代化食品名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生態,實現食品產業優勢再造、換道領跑。
圍繞預制菜,找尋傳統食品產業突破口。支持雙匯發揮肉制品全產業鏈“鏈主”優勢,全面切入萬億預制菜行業,開發中華菜肴進家庭、上餐桌系列產品,加快建設占地面積1175畝、總投資100億元的雙匯第三工業園。依托省食品加工、生物發酵與植物提取中試基地,聯合中科院、江南大學、預制菜和中央廚房專業委員會等共建協同研發平臺,打造原料和菜譜大數據庫,開發新一代食品加工與貯存技術,推進預制菜形態品類、功能藥膳、原料篩選與培育等系統性研究。打通以雙匯為骨干的食品全產業鏈條,推動與牧原、正大、中糧等供應商建立“最惠價直采保供”機制,推行供需、產銷、終端和定向推介等合作模式,實現豫材農食產品互聯互通。圍繞個性化定制、大規模生產、小包裝批售,主導制定預制菜行業標準,推動生產、風味、品質標準化,加快搶占速食產品、半成品菜等細分領域市場份額,力爭全年銷售規模超2萬噸。推動預制菜產品研發、綜合調度、倉儲服務3個中心和中央廚房、中華菜肴等16個生產型項目落地投產,加快鐵路專用線等4個配套項目建設。配套建設占地面積1000畝的供應鏈產業園,圍繞預制菜優質原料供應和需求,實行“雙匯+種植+養殖”模式,探索“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互動、產業集群聯動、服務部門推動”發展模式,打造百億級食品產業集群。
圍繞科創園,找尋食品科技創新突破口。依托中原食品實驗室和省食品加工中試基地,建設省食品科創園,構建“實驗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試基地+產業園區”全鏈條科研轉化體系。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擔任實驗室主任,領銜建設協同創新、產教融合等6大板塊。依托中國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5所高校建設方便食品和產業戰略、糧油加工和未來食品、肉品和中央廚房、中試裝備研究等5個研發基地及3個研究生“千人實訓基地”,圍繞未來食品制造、食品3D打印、智慧食品加工“5G+VR”技術研究等11個方面發布課題研究方向。目前,已入駐科研團隊16個,集聚科研人員300多名。成立中原食品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多方資源,瞄準企業難點、痛點,堅持先孵化再轉讓原則,力爭培育若干個“專精特新”企業和上市公司。鼓勵、吸引市內企業參與實驗室建設,金大地框架協議已簽訂,擬投入1.5億元;雙匯正在討論參與路徑。投資3000多萬元,開展省食品加工中試基地改造提升行動,理順運營管理機制和中試成果產出利益分配機制。升級改造原有10條生產線,新增中試生產線6條,建設5G超高清視頻場景,面向全省食品企業發布服務清單。引進功能食品、健康食品、特醫食品等8個研發團隊,開展關鍵和共性技術攻關。目前,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357次,中試服務產品走向市場294個,直接增加企業銷售收入113.5億元。
圍繞投融資,找尋產業資本創新突破口。聚焦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企業“減壓解困”。新組建5家、重組1家市屬國有投資公司,與原有市投資集團、市發投集團、市國投公司,構建“3+6”市屬國有投資公司新格局。同時,明晰各自功能定位和經營領域,整合部門和行業所屬經營性國有資產,優化組合各類國有資源,持續壯大國有資本實力。截至目前,各公司已謀劃包裝專項債項目29個,擬申請資金62億元,首批到位3.8億元;申請報送其他模式融資項目和金融類項目13個,投資總額46.4億元。與省扶貧搬遷公司、河南高創共同發起食品產業發展基金,首期規模5億元。設立1億元創新引導基金、5000萬元風險補償金和3000萬元重大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競爭力,對100余家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獎勵。動態完善“政策計算器”數據庫,匯集不同部門惠企政策,自動匹配企業信息和政策要素,實現惠企政策“一鍵直達”。目前,平臺注冊企業1100多家,整合惠企政策2600多項。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