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熊勇力
通 訊 員 童 心 李 佳
去年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發生后,市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人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挑戰,扎實開展視察、檢查和調研,多策并舉、精準發力,筑牢法治堤壩,助力打好防汛應急主動仗,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立法引領
擰緊河湖治理總開關
6月21日,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漯河市河湖保護管理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擰緊了我市依法治理河湖總開關。市人大常委會持續關注河湖保護管理這一社會熱點,深刻認識到加強河湖保護與管理,保障防洪、排澇和供水功能,全面推動我市河湖保護管理立法,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是深刻汲取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沉痛教訓、促進“四水”同治、維護河湖生態系統的務實舉措。
《條例》聚焦河道行洪,將2022年水利部提出的妨礙行洪的主要問題逐一列出,對在河湖管理范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構)筑物,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設置攔河漁具,棄置、傾倒或者填埋妨礙行洪的廢棄物等作出禁止性規定。
《條例》明確規定,河道采砂實行許可制度,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河道采砂活動;對于未經許可從事河道采砂活動的,沒收違法所得和所采砂石,并加大處罰懲戒力度,提升違法成本。
《條例》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努力實現河湖生態系統的結構完整、功能修復;加強市域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構建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的河湖水網體系,增強河湖水系抵御旱澇災害和調蓄水資源的能力;建立常規生態調度機制和河湖生態補水長效機制,用足用好南水北調等外調水,合理配置過境水,鼓勵使用再生水,保障河湖基本生態流量;在保障河湖防洪、排澇、供水、生態安全的基礎上,科學開發河湖,拓展河湖的社會服務功能。
《條例》還規定,實行河長制,落實河湖保護與管理屬地責任;堅持保護與治理并重、興利與除害結合,科學編制河湖保護與管理規劃并嚴格執行;實行河湖保護與管理名錄制度。
問題導向
關注城區排水地下網
市人大常委會堅持問題導向,在6月上旬組成視察組,集中視察市區雨污分流工程建設情況。視察組到天山路泵站改造等項目工地開展集中視察,并召開座談會聽取住建、城管、生態環境部門和郾城區、源匯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雨污分流工作情況匯報。
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七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市政府關于市區雨污分流工程實施情況的報告。會議要求,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整體推進雨污分流工作,科學精準施策,確保全部工程按期竣工投入使用;要壓實建設、施工等各方責任,加強精細化管理,加大現場督導力度,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打造良心工程、精品工程、樣板工程;要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明確雨污分流管網設施的養護部門及責任,嚴格落實排污許可和排放監管制度,加大對私接串管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保障工程長效運行;要聚焦內部管網連通,定期開展檢查排查,確保雨污徹底分流、排放順暢,真正發揮其最大功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和城市形象。
未雨綢繆
緊盯防汛應急安全墻
市人大常委會未雨綢繆,由李思杰主任帶隊,于6月中旬對我市防汛應急能力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視察。視察組察看了樟江路排水管網工程、馬灣攔河閘等,聽取了市政府關于我市防汛應急能力建設情況的匯報和市應急管理局、市水利局等部門的專項匯報。
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七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市政府關于我市防汛應急能力建設情況的報告。會議強調,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迅速把工作狀態調整到“汛期模式”上來,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抓實抓細防汛抗災各項準備工作,從最壞處打算,做最充分的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要繃緊思想之弦。強化風險意識,樹牢底線思維,用大概率思維應對極端天氣和極有可能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努力做好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思想準備、工作準備、物資準備、力量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牢牢把握防汛應急工作主動權。要抓牢應急之策。完善應急搶險工作機制,進一步提高預報的準確性、預判的敏銳性、預警的權威性、預演的實戰性、預案的針對性,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汛情發展,科學指揮調度,信息實時共享,及時發布預警,精準應對布防,牢牢守住不發生群死群傷事故的金標準。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消除,不放過任何一絲險情和細小隱患,確保不留盲區、不留死角、不留漏洞。要壓實應盡之責。認真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抗旱責任制,壓實重點工程、重點部位防汛責任人責任,確保責任落實到各層級、各環節、各崗位。堅持汛期24小時領導帶班和工作人員值班值守制度,確保信息上下暢通、人員盡職盡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要加強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要知責明責履責,確保任務落實、方案落實、措施落實。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