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胡橋村美景。本報記者 范子恒 攝
記者 張曉甫
垂柳小橋,綠樹成蔭。蒙蒙細雨中,臨潁縣大郭鎮胡橋村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這要是擱在二十世紀80年代,胡橋村人想都不敢想。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沐浴著中央農村政策的春風,這個中原小村經歷了三次發展“窗口期”,每次都能精準把握機遇、實現轉型升級,集體經濟實現了從“0”到“2.4億”的跨越。
二十世紀80年代末,胡橋村在村黨支部書記胡青舉帶領下,開始了第一次創業。當時地里只有幾口生產隊時期打的水井,每逢大旱,時常會有村民因澆地而發生糾紛。村里的道路、排澇系統也非常落后,一遇到大澇,莊稼就被淹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到了二十世紀90年代,中央出臺鼓勵村集體興辦企業的政策,南街村等先后辦起了紙箱廠等村集體企業??吹竭@些,胡青舉等人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在他的建議下,村里借資辦了紙箱加工廠,胡橋村的集體經濟很快有了原始積累。
和胡青舉在村委搭班子的王德科,1985年開始擔任村委會主任,直到2012年卸任。今年65歲的王德科回憶起當年的創業過程,仍很激動。“我們的紙箱廠第一年盈利二十多萬元,不僅把村里的外債還清了,村里每人還分到了一筆錢。”王德科告訴記者,后來村里又先后辦了織布廠、羊毛加工廠。但隨著市場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胡橋村紙箱加工廠等村辦企業陷入了困境。眼瞅著倉庫里積壓的產品,胡青舉等人的心里像壓了一塊大石頭,輕松不起來。
光指望粗放式發展的加工廠,村民的工資都發不下來,又欠下了1萬多元的外債。怎么辦?胡青舉等人想到了種植苗木這個主意。借資金、租土地、買苗木,很快村集體經濟又火熱起來。“當時,我們村的做法引起了農業部專家的高度重視,他們還來村里給我們指導苗木種植。”
回憶起胡橋村轉型起步時的輝煌,胡青舉等人非常自豪。2001年,國家南水北調工程一次性采購了胡橋村幾百畝的綠化苗木,一下子讓胡橋村在全省出了名。“這成了我們胡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里程碑,為我們村積累了一筆資金。”胡青舉告訴記者。2004年,胡橋村籌資5000萬元,注冊成立了具有國家二級資質的河南省胡橋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和施工。
很快,胡橋村又迎來了第二次機遇。2013年前后,河南省出臺政策,要求各地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村里要建新型社區。胡青舉等人算了一下,村里十幾年的苗木產業使集體經濟有了能給村里辦點實事的基礎。修道路、建別墅、立路燈……胡橋村的大街小巷變得整潔美麗,村民住上了兩層小洋樓,家家戶戶門前有花園。胡橋村結合“橋”文化特色,投入8000多萬元,建成環村水系,鋪設環水系步道6000多米,新修村內及園區道路6500米,栽植行道樹6000多株。數千畝的林木資源及環村水系讓胡橋村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天然氧吧”。
如何讓村里數千畝的“天然氧吧”轉化為更多生產力?2017年,胡橋村被河南省確定為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第三次政策機遇來了!胡橋村確立了“打造特色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旅游”的目標,規劃建設“一心、四園、八區”等旅游項目。“一心”即游客服務中心,“四園”即百花園、百草園、百果園、四季采摘園,“八區”即特色養殖區、特色種植區、生態觀光區、生態游樂區、生態餐飲區、農俗文化體驗區、養老養生體驗區、外圍苗木種植區。2020年,胡橋村集體企業總資產達2.4億元,年銷售收入達8000多萬元,利潤達2000多萬元。
“我家現在種了六七十畝苗木。僅種植苗木這一項,一年就能收入十多萬元。”胡橋村村民胡中民笑著說。如今,胡中民除了種植苗木,還參與村集體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他的家里蓋起了一幢臨河小樓,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村西頭一處清澈的池塘旁,“胡橋田園綜合體”招牌異常醒目。“我們在這里規劃種植500畝旅游采摘果樹,目前已種植了100多畝,爭取實現四季有果、長年有花,吸引城里人前來休閑觀光。”胡青舉帶領記者邊走邊看,詳細描繪村里的發展構想。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胡青舉說:“春節前后,我們開了好幾場會,計劃先完善基礎設施。今年春天,我們將環村水系引入田園綜合體,沿途種上蓮花、養上金魚、架上小橋,在林間鋪上步道……鄉村全面振興的春天到來了!”
責編:瘦馬 編審:胡永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