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召陵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情懷,“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和擔當,砥礪前行、爬坡過坎的堅韌和勇毅,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浩蕩和豪邁,在沙澧大地奏響了一部雄渾樂章。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召陵區迎來了開啟“十四五”蓬勃發展的新征程。未來五年,召陵區將堅持以黨建高質量推動發展高質量,進一步挖掘潛力、激發活力、提升動力,謀劃實施一批具有帶動性、創新性的重大項目,力爭到“十四五”末,實現“四個顯著提高、三個走前列”戰略目標。
“十三五” 碩果累累
剛剛結束的“十三五”,是召陵區深入實施二次創業、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歷史性、決定性成就的五年。五年來,召陵區圍繞打造“三區兩基地一中心”戰略目標,深入落實新時代召陵經濟社會發展“一三五”工作布局,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各項事業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經濟較快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穩步增長,截至2020年年底達到25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9億元。產業集聚區“一區多園”建設成效顯著,食品科技園、電力裝備產業園、寵物經濟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現代物流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建設加快,全區工業企業達到440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17家。
全區上下團結拼搏,推動各項工作亮點紛呈。東城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成功晉級“二星”,中國(漯河)電子商務產業園成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豫中南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地位更加牢固;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平安建設優秀縣區”、連續15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區”,先后獲得“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等一批含金量較高的榮譽。
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益不斷提升,食品加工、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兩大新興產業形成集聚效應,三次產業結構比由“十二五”末的13.4∶61.3∶25.3調整為9.7∶41.8∶48.5。
短板加快補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累計用于民生支出77.5億元,每年省定、市定、區定民生實事全部圓滿完成。建成投用許慎中學、許慎高中等一批學校;城市配套功能更加完善,老城區居住環境明顯改善;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持續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2461戶7237人全部脫貧,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十四五” 信心滿滿
未來五年,召陵區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工業強區、服務業興區”兩大戰略不動搖,深入落實新時代召陵經濟社會發展“一三五”工作布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召陵開好局、起好步。
精準謀劃抓落實。對標中央、省委、市委新精神新部署,緊密結合召陵實際,提出“十四五”時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顯著提高、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高、基層治理能力顯著提高、產業轉型升級走在全市前列、城市建設管理走在全市前列、鄉村振興走在全市前列“四個顯著提高、三個走在前列”奮斗目標,明確了推動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產業發展發揮新優勢、城市品質彰顯新魅力、鄉村振興取得新突破、生態文明邁上新臺階、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基層治理釋放新效能“七個新”重點任務。該區于1月9日召開區委四屆十三次全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對全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今年經濟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聚焦重點抓落實。聚力抓好專業園區建設。強力推進食品科技園、電力裝備產業園、寵物經濟專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現代物流產業園、保稅物流中心等特色專業園區建設,把專業園區打造成開放發展、創新發展的主陣地。聚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揮雙匯品牌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肉類制品、休閑食品等傳統食品產業,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發展食品與造紙、物流、動物飼料等產業,打造完善豐滿的綠色食品產業生態,培育形成食品加工300億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電力裝備產業基礎優勢,推動現有企業向電力裝備產業園集聚發展,支持世林冶金、億博科技、永光電力等骨干企業新上項目、轉型發展,培育形成裝備制造200億產業集群,打造在全省有位次、全國有影響力的電力裝備產業基地;做優現代服務業,培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著力擴量提質增效,引進電商總部、區域運營中心、結算中心;大力發展快遞物流、冷鏈物流、商貿物流,支持順豐等企業擴大規模,加快韻達等物流項目建設,積極申建保稅物流中心(B型),培育形成電商物流百億產業集群;以寵物經濟專業園為依托,規劃建設寵物市場、萌寵樂園,加快建設艾德奧、快寵等寵物產業項目,再引進50個以上寵物產業項目,培育寵物經濟百億產業集群,打造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寵物經濟集聚區。聚力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圍繞行政新區片區開發,進一步完善教育等配套功能及路網等基礎設施,謀劃建設集商業服務、居住、休閑等于一體的城市標志性地段、景觀建筑,實施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設生態宜居新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老舊小區改造,積極穩妥推進銀鴿、興茂鈦等企業老廠區連片開發和“城中村”改造,提升“數字城管”運行效能,不斷提升老城區宜居水平。聚力加快鄉村振興。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完成全域全要素村莊規劃編制,統籌涉農項目資金向試點村傾斜,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探索“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合作社”模式,做好“電子商務+農業”文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綠色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扎實開展“特色小鎮”“四美鄉村”“五美庭院”創建工作,加快農村戶廁改造和垃圾、污水處理,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向鄉村傾斜;持續落實“兩分工作法”長效機制,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聚力改善民生。堅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落實好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制度,打造森林召陵、水韻召陵、生態召陵;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持續加大投入,堅持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城區新建3至5所、農村改(擴)建15至20所中小學校;建成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院、漯河康利醫院,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建成周彥生美術館,扎實推進城鄉綜合性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建設;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強化保障抓落實。強化項目保障。再謀劃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突出招大引強,圍繞食品加工、裝備制造、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寵物經濟,重點招引龍頭帶動、產業配套項目;每年篩選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項目,集中攻堅突破,以項目建設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強化要素保障。建強干部、企業技術骨干、農村經紀人和土專家三支隊伍,為經濟發展、企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提供人才保障;持續深化“三塊地”改革,用足用活增減掛鉤等政策,落實產業集聚區“百園增效”行動要求,盤活園區閑置和低效用地,保障重點項目、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在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推進市場化融資、激發民間投資上下功夫,加大債券資金項目申報落實力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資金需求。強化環境保障。落實好縣級干部分包重點項目、聯系重點企業等機制,及時研究解決項目建設難題;落實轉作風提效能優環境促發展“六項制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黨建保障。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完善“432”黨建引領“三無”樓院等社區治理模式,建立“六治融合”基層治理體系;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部教育培訓,選派優秀中青年干部到重點工作一線鍛煉;注重正向激勵,完善工作實績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干部擔當作為激勵保護機制,營造奮發有為、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
責編:翟柯 編審:胡永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