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孫立成
張岳
周海宏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張逸菲/文 記者 宋亞猛/圖
3月29日,暮春的鄭州剛經歷一場倒春寒,室外春寒料峭。黃河迎賓館會議中心,西湖大學湖心講堂跨越900公里,首次走出杭州,在中原大地播撒科學與藝術的種子。公開課現場座無虛席,求知的熱情“點燃”整個會場,一場科學與藝術的二重奏正在上演。
“AI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
這場春季公開課大咖云集。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講席教授、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專家孫立成,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美學家、教育學家周海宏作為本次公開課的湖心賢達,分別帶來主題講座《人工光合——從夢想到現實》《AI時代為什么更需要音樂教育》。在湖心講堂對談環節,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與西湖大學人工智能領域教授張岳,與兩位學者同臺交流,漫談AI語境下科學與藝術的共振交融。
孫立成用一個接一個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例子,向觀眾解釋其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所做的研究:“平平無奇”的溫室氣體如何作為元兇影響人類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人類面臨的挑戰,和科學家們為此所做的工作。
周海宏圍繞“感性素質”這一核心,討論美育在現代教育體系和社會治理過程中的重要性。案例貼近性強,語言詼諧幽默,會場掌聲笑聲不斷,知識和理念在歡快的氣氛中流淌。
此次對談環節的主題是“AI語境下的科學與藝術”。對談現場,施一公稱,AI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走進科學、藝術、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也使用AI幫助理解世界”。
張岳以更專業宏觀的角度告訴大家,可以像電力、機械一樣認識人工智能,“它就像一種基礎設施,作為我們使用的工具,會給社會帶來生產力的改變,能夠增加勞動效率,也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社會結構”。
“人工智能一直向前發展,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可以預見,未來幾十年,人工智能可能在工作方式、社會組織上帶來較大的改變。張岳說:“從教育角度,除了發展人工智能,還要確保人工智能對人類是安全的、可靠和公平的。”
人工智能能很大程度取代人類現在擁有的技能和所做的工作嗎?
張岳以自動駕駛舉例,當自動駕駛車輛遇到一個從未見過的突發情況,它的反應是立即停下,而作為一個正常人類,會分析突發情況是否有危險,而選擇是否繼續前進。
“差異就在人類思維中的因果性,這是人類思維認知里的習慣,總讓我們進行推理和假設;而人工智能是通過大量統計的方法來學習。”
施一公舉例:知名人工智能AlphaFold能夠預測普通蛋白質的結構等,“這樣顛覆性現象的出現,我是非常開心的”。
施一公在現場說,如果按照以前的知識積累和科學研究進程,世界上有相當多的學者需要花幾年甚至幾十年、畢生的精力攻克一個個“山頭”。人工智能的出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代了大部分學者需要做的工作,大量的時間被解放,學者們可以更精彩地探索以前從來不能想象的科學問題,“只不過,人工智能一直向前發展,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針對音樂領域,周海宏認為,人類始終都會有音樂表演,也會一直有人欣賞,“因為個人的感受不能被機器取代”。
“AI學習的終究是人類的思想”
互動環節,記者提問:最近杭州誕生了類似“六小龍”這樣的創新型企業,西湖大學也誕生于杭州,發展也很快,是什么促進了這么多創新體的產生?
孫立成認為,在西湖大學抑或在杭州,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營造的寬松環境:“這里允許失敗。”
有了好的想法,可以大膽去做,不用顧及太多。孫立成坦言,在做的過程當中,不管是學校還是政府,會給予鼎力支持,關鍵時還會雪中送炭。
施一公借用周海宏關于“感性素質”的發言:“放在杭州這個城市身上很合適,這是一個感性素質很高、審美很好的城市。”
張岳認同大家對杭州為了留住人才做的一切努力,“重要的一點是,不會打擾你,讓你有充足的空間做事,這已經是一種很大的幫助了”。
頂端新聞攜手10名創作者,共同參與了此次的湖心講堂。河南人民政府原參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賀建委說,此次的湖心講堂,在多學科上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讓他感觸良多,“活到老學到老,人工智能是新鮮事物,我們要抱著擁抱的姿態去學習、生活”。
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朱世欣說,西湖大學的辦學模式和理念值得借鑒,湖心講堂這樣珍貴的授課,希望能多多讓河南學子受益。
人工智能的不斷迭代,對藝術領域,特別是插畫創作有全新的顛覆。創作鋼筆畫多年的頂端創作者劉炳晗說,盡管AI已經取代不少藝術創作,但AI學習的終究是人類的思想,“就像頂端新聞此次給創作者一個接觸最前沿思想和知識的機會,感謝頂端新聞平臺,與大師近距離接觸,感受多學科知識的思想碰撞,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