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天鑼鼓一敲,嘹亮嗩吶一響,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村委大院里,不少村民換上行頭,帶著自制的社火道具,開始了迎新春的節目排練,年味兒頓時濃烈起來。在空中,彩龍游動、翻滾、盤踞,不停地變換著花樣;在樁上,獅子騰躍、回旋、直立,時而威風凜凜、時而憨態可掬……
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村民在制作社火道具。呂超峰攝(人民視覺)
霍莊村是聞名全國的“社火道具專業村”。新春將至,這個百年“社火村”的鄉親們格外忙碌。烤、粘、填、糊、上色……年近七旬的姚紅玉一雙巧手上下翻飛,忙得額頭沁出了汗珠。不到一個鐘頭,一個威風凜凜、栩栩如生的社火道具龍頭便扎制完成。
“一條完整的舞龍,短的有5米左右,長的可以達到20米。”姚紅玉說,龍頭是整條龍的重點,刻畫要逼真,色彩還得鮮艷,“忙碌了一年的鄉親們,就希望在春節抖擻精神,舞動起來。”
接單、溝通、確認……屋內,他的兒子、36歲的姚永恒正忙著回復網上買家的提問,把鍵盤敲得“嗒嗒”作響。“我們家的訂單上個月就已經排到年底了,新單子都不敢接了。”姚永恒說,“今年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來找我們的訂單明顯多了。”
源于農耕文明的社火,是河南農村少不了的年味記憶和鄉愁寄托。早在清末時,霍莊就有了社火道具生產。如今,小到舞鞋頭飾,大到舞龍舞獅,這里的社火道具已達30大類200多個品種,占據了長江以北70%以上的市場。
曾經,百年“社火村”一度面臨發展窘境:市場銷路打不開,傳承人梯隊斷檔……如何破局?霍莊村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摸索,運用互聯網思維,走出了產業化、規模化的路子。
霍莊村文化合作社的成員們正在演出。靳瑩瑩攝(人民視覺)
“在俺村,80%的人都在干社火道具這行。”霍莊村黨支部書記霍軍政說,村里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龍頭企業給農戶提供質優價廉的原材料,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物流公司有專人上門收貨,社火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社火的紅火,也吸引著外出務工年輕人“組團”回村創業。90后霍帥兵將傳統工藝應用于漢服生產,成功解鎖老手藝的新商機;00后霍云龍通過直播讓社火制作“見人見物見生活”……
“擱以前,臨近年關,我們常常離家往外走,帶著社火道具跑銷路。現在大不一樣嘍!”村民霍曉軍說,近年來,村里年輕人結合聲光電技術,參與研發和設計出了會發光、發聲的舞龍、舞獅產品,網絡訂單、實體店買家主動找上門來。
霍軍政提供了一張喜人的“年度賬單”:2024年,霍莊社火道具銷售額達1.2億元,70%的村集體經濟、80%的群眾收入來自社火道具和戲劇用品產業,帶動村民人均增收近3萬元,村集體收入近百萬元。在一些知名電商平臺,很多社火道具店鋪來自霍莊,一些產品出口到東南亞、歐美等地。
社火鬧年,年復一年。非遺社火,傳承不息。臨近春節,霍莊村民再次穿上戲服、化上戲妝,抖掉舊歲的倦意,或劃旱船、騎毛驢,或舞龍獅、搖彩扇,在歡快的鑼鼓聲中,迎接新年熱辣滾燙的美好生活。(王利輝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