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興則邦興,水安則民安。一部中華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治水興水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國家“江河戰略”,擘畫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為新時代治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鄭州,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在南陽,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河南堅定扛牢保障黃河安瀾的重大政治責任,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構建與我省產業布局相適應的現代化內河航運網絡,升級改造重點航道,理清理順航運體系,不斷提升航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從大河安瀾到水網建設,從生態保護到傳承黃河文化,從經濟通道到通道經濟,河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和關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方位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
河南是全國唯一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水系豐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縱貫南北,水利發展具有與生俱來、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南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水利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推進城鎮化發展,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水資源是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經濟大省勇挑大梁,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好治水興水文章。
但我省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決定我們不可能走高耗水之路,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才能行穩致遠。
小浪底水庫連續20多年調水調沙,數億噸泥沙澎湃入海,黃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約3.1米,最大過洪能力從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到約5000立方米每秒;守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沿線安全,通水十年來,水質始終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我省受益人口從規劃階段1768萬到目前3500萬,實現了受水區群眾從“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轉變;周口港開通洛杉磯長灘港等14條國際集裝箱航運通道,真正實現了“箱通世界、貨運全球”,年貨物吞吐量超5000萬噸;節水優先,2023年與2014年相比,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從60.5立方米下降到35.3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98提高到0.627……堅持治水興水,安全更有保障,發展支撐更加堅實,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續、更加充盈。
治水興水,同樣是牽一發動全身,治好一域之水,也是為全局作貢獻。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河南省省級現代水網先導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實施一批重大水網骨干工程,2026年年底前,基本建成“八橫六縱”的現代水網布局,逐步形成全省水網“一張網”。統籌防災減災,確保大河安瀾、社會安寧、人民安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發展內河航運,擴容臨港產業,帶動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是“微循環”,打通的是經濟“大動脈”,必將助力高質量發展。
寒冬臘月,南陽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卻一片繁忙,村民正在草莓大棚忙著采摘。憑借其緊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的獨特地理位置,村黨支部帶領村民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綠色果蔬園、觀光農業,不但實現本村村民致富,還帶動周邊村民就業,村集體年收入突破百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因“南水”重生、依“南水”而興,移民村鄒莊村的蝶變,再次昭示一個樸素的道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