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在唐河縣豐皇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小麥種子試驗田內,社員正在對小麥進行除雜作業。 資料圖
中原熟,天下足。不久前,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數據顯示,今年河南省夏糧再獲豐收,夏糧總產量762.61億斤,同比增長0.3%,其中小麥總產量762.54億斤。河南夏糧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不止于此,圍繞糧食,河南有著太多光環:糧食種植面積連續9年穩定在1.6億畝以上,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10、小麥占全國的1/4強,糧食單產連續4年穩定在800斤以上,每年調出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左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4次到河南考察,每次都必看農業、必講糧食,要求河南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自覺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看待糧食生產,把“國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產能,努力讓中國人的飯碗裝上更多的優質河南糧。
筑牢根基,持續打造高標準農田“升級版”
夏日,走進滑縣白道口鎮高標準農田示范方,放眼望去,綠油油的玉米一望無垠,長勢十分喜人。“今年種的70多畝小麥取得了大豐收,現在大田內的玉米長勢也非常好,不出意外,秋季豐收不成問題。”白道口鎮西河京村種糧大戶黃國興說著臉上露出了笑容。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立足打造全國重要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實行了糧食生產目標責任制,將面積和產量任務分解到市縣。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宋虎振說,全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防流轉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確保糧食面積在1.6億畝以上、小麥播種面積在8500萬畝以上。
保障糧食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其中的關鍵。河南省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率先開展大規模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350萬畝,在糧食面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條以提高糧食產能來穩定糧食產量的路子。
寸寸良田寸寸金,淳樸的河南人對此感觸很深。在郟縣薛店鎮冢王村,流轉700畝土地的種糧大戶王凱說:“10年前,剛開始流轉土地時,不少地還是‘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兔子不拉屎、旱澇不打糧’的低產田,之后這里逐步建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地力得到了提升,糧食產量上去了,種地也更有底氣了!”
“今年的小麥畝產超過1600斤,種半輩子地沒見過這么好的收成。”還沉浸在小麥豐收喜悅中的商水縣張莊鎮種糧大戶邱守先說,“雖然去年因秋汛麥播推遲,今年春季又遇干旱,但是我種的2100畝地處在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灌溉設施完善,智能化程度高,在大災之年才能取得大豐收!”
邱守先所說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正是河南省在保證高質量完成國家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外,自我加壓、提高標準,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的標準,開展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創建,打造高標準農田“升級版”,建設2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時下,藏糧于地戰略已在河南廣袤的田疇上落地生根。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處處長黃幸福介紹,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提高了糧食單產,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20%,僅此一項,全省就增加糧食產能220億斤以上;增強了抗災能力,田間灌排系統更加完善,實現了“重災少減產、輕災保穩產、無災多增產”;降低了種糧成本,田間機械化作業更便捷,灌溉畝均可節水15%、節電20%;還提高了種糧大戶參與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性。
多重保障,科技支撐產出更多優質糧
“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種了幾十年地的息縣彭店鄉種糧大戶柳學友將這句話奉為圭臬,“只要種子選得好,收成差不到哪兒去。地里種了十來個品種,哪個產量高就推廣哪個。”多年來,靠著不斷更新優良品種,柳學友嘗到了種地的甜頭。
糧安天下,種子為基。“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是組成了小麥的產量結構,而能直接影響這些因素的唯一客觀物質條件就是種子。”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雷振生說。
當前,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幾近天花板,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挖掘糧食增產潛力,良種供應是首選。多年來,河南省小麥育種專家持續通過品種改良,培育了“矮抗58”“鄭麥113”“新麥26”等優質小麥品種。同時,加快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規劃建設“中原農谷”,加強種質資源創新、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研究應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品種,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
在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田間,滿目綠色,玉米、花生、大豆等秋作物長勢正好。“十年前種地是靠天,如今通過智能化的灌溉設備,在手機上就能把地澆了,打藥也用上了無人機,地頭的物聯網農業氣象站、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儀等科技的運用,有啥問題直接提醒,省心得很!”種了幾十年地的村民沈雙義對農業科技算是徹底服了。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種地得用‘數據’說話。”沈雙義所種的這片農田已經實現了“5G+”智慧農業全覆蓋。承建方河南瑞通集團負責人楊亞偉說,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的不同特點,利用這些設備能對蟲情、苗情、墑情、災情進行識別監測,經大數據分析后,為農作物的施肥、灌溉提供科學指導。
智慧農田悄然改變著農民的種地方式,而信息化賦能讓傳統農機則變得“智能”了起來。今年,河南省農業機械技術中心在漯河、信陽試點應用河南農機云APP、農機遠程運維終端等平臺,依托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實現對農機的精細化管理。漯河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主任史有來介紹,在手機上通過河南農機云APP,可以精準定位田間小麥收割機的作業軌跡與狀態,可以“點對點”調度農機,提高農機收割質量和利用率。
“減損就是增收,老鄉們多一份收成,國家糧食安全就多一點保障。”來自汝南縣三橋鎮唐寺村的資深農機手肖國法說,“機收小麥是個技術活,根據小麥長勢,精準調節收割機篩片、轉輪松緊、駕駛快慢,精細化收割,每畝能減損20多斤,全省機收損失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能增產7億多斤小麥!”
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在中原大地上,農業與科技正在深度融合。“良種供應、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等農業科技成果與先進增產技術的運用,讓我們種糧一年跨一個臺階。”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感慨,“去年種的2000多畝小麥雖然晚播了,但經過農技專家的指導,小麥直接創造了豐收奇跡!”
科技當家,土地生金。向科技要產量、要質量、要效益,河南省堅持走依靠科技提升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構建了12個農業現代技術體系,建成1031個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集成推廣一大批先進農業技術,糧食主導技術到位率達9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1%,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6%以上,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政策驅動,持續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
去年秋季,受特大洪災影響,新鄉、鶴壁等多地小麥播期延遲,比常年延后15天左右,個別蓄滯洪區和低洼農田甚至推遲30天以上,全省小麥晚播面積超過1000萬畝,越冬期三類苗比例較往年同期增長11.5%。
浚縣衛溪街道種糧大戶周位起流轉的3000畝地處于蓄滯洪區核心區,去年洪災時損失慘重。“多虧政府聘請了河南農業大學的教授為我們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提前選用了適宜晚播的小麥品種,后期又通過專業化的統防統治促使弱苗轉壯,收獲后畝產達到1300多斤,刨除所有成本,收入不遜于往年。”周位起感激地說。
豐收的背后離不開政策的支撐。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處長胡若哲介紹,為應對近十年來最復雜的冬前苗情和小麥中后期病蟲害可能偏重發生的實際情況,全省各地開春后通過開展“科技壯苗”行動,農技專家分片包干指導,狠抓因苗分類肥水管理,小麥拔節期苗情得到明顯好轉;小麥生長中后期又適時開展統防統治和“一噴三防”,確保了小麥豐收到手。
為把中央的惠農政策落實落細,河南省審時度勢,早在今年1月就提前安排下達1億元病蟲害防控資金,把全省1900萬畝三類弱苗細化到鄉到村,要求因地因苗、分區分塊抓管理,全力推動晚播弱苗“促弱轉壯”。在小麥生長中后期,以豫南6市為重點,投入財政資金5.92億元,開展大規模赤霉病、條銹病統防統治,基本實現應防盡防;5月以來,全省各地又落實資金5.3億元,“一噴三防”基本噴防一遍,直接延長小麥灌漿時間。
強農惠農政策春風化雨,給種糧人添動力,為糧食生產添活力。“有了政策支持,件件都幫到了俺的心坎兒上。”在上蔡縣大路李鄉南聶村田間,盛世果蔬合作社負責人聶生生一邊組織社員給玉米施肥,一邊說:“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業綜合補貼的落實,免費對小麥進行無人機飛防作業,農業保險的推廣,這些對我們種糧大戶來說都是利好。”
好糧賣好價,讓延津縣塔鋪街道大柳樹村59歲的種糧大戶李元智實實在在地賺了一把。“今年的新麥高產、高質、高價,我們托管的8685畝地,主要種優質小麥‘百農607’,平均畝產1300斤,大部分以每斤1.62元的價格賣給了克明面業。”
種糧能賺錢,糧食就安全。為調動基層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河南省不斷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和正向激勵機制,嚴格落實產糧大縣獎補、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激發糧食生產內生動力。同時,持續加快多層次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建設,推進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種植收入保險產糧大縣全覆蓋,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糧穩家穩,家穩國安。端穩“飯碗”,守牢底線,“國人糧倉”河南早已經牢牢地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扛上了肩!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