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卡塔爾遭遇鄰國集體斷交和制裁,讓遠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頗有觸動。
國際舞臺上,卡塔爾和新加坡均被視為“小國大外交”典型。卡塔爾眼下面臨的難題,促使新加坡外交圈思考、辯論:卡塔爾斷交風波給處于“困惑期”的新加坡怎樣的借鑒?“后李光耀時代”,新加坡是否應該調整外交政策?
【“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本月初在《海峽時報》發(fā)表的文章引發(fā)了一場辯論。在題為《卡塔爾斷交風波 小國給我們的啟示》的文章中,馬凱碩認為,“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是新加坡應從卡塔爾身上汲取的外交教訓之一。
憑借雄厚財力,卡塔爾成為中東地區(qū)的“中等強國”,與美國密切的關系也讓它介入地區(qū)事務時有恃無恐。馬凱碩認為,卡塔爾遭遇斷交危機,很大程度上是不遵守權力政治的叢林法則所致。他指出,小國必須真正做到務實。保持外交政策的連續(xù)性、堅持國家一貫的原則固然重要,但不是外交的全部。
馬凱碩認為,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在“后李光耀時代”必須調整,要正視“可能不再出現(xiàn)李光耀這樣受他國領導人尊重的政治家”的殘酷現(xiàn)實。
他指出,新加坡在處理外交事務時應“更加審慎”,“凡事講究時機,大國為利益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不一定是強調自身原則的最佳時機”。
這一觀點受到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比拉哈里·考西坎的批評。他認為馬凱碩的文章極具誤導性,“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的想法“糊涂,虛假,非常危險”。
比拉哈里認為,“后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必須調整外交政策的觀點是錯誤的,冒犯了李光耀的接班人以及在李光耀團隊領導下獲益的新加坡人。
【外交圈罕見隔空大論戰(zhàn)】
這場辯論的核心是新加坡究竟應該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
現(xiàn)任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前外交部長尚穆根認為,比拉哈里的駁斥非常機智,馬凱碩得到了“應有的回應”。“我們應該明確國家的核心利益,并通過巧妙方式實現(xiàn),但絕不是卑躬屈膝、對大國唯唯諾諾的方式。”
同為外交部巡回大使的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研究院執(zhí)行副主席王景榮認為,馬凱碩的文章容易讓人產生“小國應安分守己”的印象,讓人以為,若小國利益的實現(xiàn)受大國政治阻礙,小國只能妥協(xié)。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中南半島區(qū)域事務顧問葉光榮則認為,馬凱碩的言論被過度解讀,比拉哈里“夸大其詞”、并不能完全回應其論點。提及新加坡短期內不會出現(xiàn)李光耀那樣的領導人并非是“任何的不敬”,而是主張在新的地緣政治背景下,新加坡外交政策應更加謹慎,不是宣揚小國要“放低姿態(tài)”。
《海峽時報》7日發(fā)表社論說,盡管當前小國面臨更加復雜的外交環(huán)境,但不意味著小國開展外交只能被動適應大國,小國必須并且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需要在堅持原則、保持外交政策連續(xù)性和具備策略靈活性、務實之間求得“精妙的平衡”。
【“小國大外交”的困惑期】
有學者認為,新加坡正在步入“小國大外交”的困惑期,此次論戰(zhàn)折射出新加坡有識之士對現(xiàn)狀的思考。
新加坡PSB學院的馬庫斯·羅說,馬凱碩的文章引發(fā)關注,讓人思考從前被忽略的問題,其實已經達到目的。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告訴新華社記者,馬凱碩和比拉哈里其實有相同出發(fā)點:新加坡必須了解國際局勢、清晰認識所處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兩人的分歧在于:馬凱碩強調,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小國的外交不要“超負荷”;比拉哈里側重于,認清形勢后,新加坡應爭取發(fā)揮更大作用。
胡逸山認為,從這場辯論或許可以看出端倪:新加坡外交應該會堅持“認清現(xiàn)實、發(fā)揮作用”的理念;經濟起落對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影響相對較小,其外交理念和以色列有一定相似性,強調國家要自力更生。
中國東南亞研究學者任南嶺在一篇文章中認為,新加坡外交在“后李光耀時代”失去了很多“軟”的因素。傳統(tǒng)的“大國平衡”、“毒蝦策略”與外交的機械、國際規(guī)范的“硬性特質”產生化學反應,“硬”的一面呈現(xiàn)增強態(tài)勢。受此影響,新加坡外交難免“軟硬失衡、陰陽失調”,近年來的外交紛擾大多可從中找到原因。(包雪琳 新華社專特稿)
責任編輯:張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