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果
核心閱讀
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法治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國式現代化也對法治建設產生深刻的塑造作用,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實踐創新發展,為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形成和拓展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之中。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把法治建設作為新時代黨和國家工作布局的重要方面進行專章論述、專門部署,提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凸顯了法治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與法治建設的緊密關系。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與法治建設的關系,對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
在現代哲學社會科學中,現代化是一個重要理論范式。研究者通常認為,現代化是指一個國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和文明進步的過程。目前,以現代化為主題的學術研究涵蓋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領域,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與法治建設的關系,需要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上深入認識中國式現代化。
從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歷程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熔鑄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通過亦步亦趨、走別人的道路來實現自己的發展振興”。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始于清末。不論是戊戌變法,還是辛亥革命,許多仁人志士把美國、英國等當時的世界強國作為現代化的范例,試圖通過學習模仿西方實現救亡圖存。但這種“追隨式”的現代化沒能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為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即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對現代化的理解更多聚焦在物質文明上。
改革開放后,基于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們黨確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主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且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在戰略上不斷完善、在實踐上不斷豐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注重物質文明發展,而且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是全面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這不是在西方現代化理論上添磚加瓦,而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在邏輯、理念、模式、話語上實現轉換,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現代化理論范式發展上具有重大變革性意義。
法治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現代化與法治內在聯結、相互依存、伴生發展。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地解決了法治問題的。現代化進程會帶來巨大變革和利益調整,法治作為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規范協調現代化進程中涉及的各種復雜利益關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法治不彰,社會就可能因紛爭沖突而失穩失序,最終導致現代化進程停滯或中斷。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法治邏輯,法治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包括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這就要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同步推進法治建設,確保各方面制度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實現制度體系和治理效能的銜接轉化,增強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追求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法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新要求新期待。從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發展環境看,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必須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沖擊,確保中國式現代化不被遲滯、中斷。
法治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首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須依靠高效的國家治理能力,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法治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固根本的保障作用。法律具有強制力和權威性,得到廣泛認同和普遍遵從。以法律形式確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有效保證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長期性,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跨越式、并聯式的發展進程,許多歷時性問題需要共時性解決,其中涉及的思想變革之深、利益調整之大世所罕見。法治通過實施公開、穩定的制度機制和行為規范,對各種利益關系予以保護、規范和調整,從而穩定社會成員預期、維護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秩序,為現代化提供牢固基礎、持久動力和廣闊空間。第三,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著眼于長遠目標和發展的戰略謀劃,具有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只有厲行法治,中國式現代化才能行穩致遠。
中國式現代化為法治建設開辟廣闊空間
中國式現代化是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的現代化,必將對法治建設產生深刻影響。從“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與法治走向深層次融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實踐創新發展,既賦予中華法治文明新內涵,又為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推動法治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以來,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與實踐上的不斷推進和拓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也在不斷推進。從“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到“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到“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到“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與時俱進,有力保障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更加堅實。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這一重要思想不僅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人類法治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豐富法治實踐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產生深刻的塑造作用,使中國的法治實踐獨具特色。比如,中國的法治發展既不同于西方國家自下而上的社會演進模式,也不同于一些東亞國家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模式,而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向互動地推進法治化;我們創造了“先試點、后推廣”的法治改革模式,確保法治領域改革蹄疾步穩;我們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又積極推進國際關系法治化;等等。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拓展了路徑。比如,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味著把法治貫通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必然推動法治覆蓋更加全面、實踐形態更加多樣。又如,以法治之力確保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必將促進法治實踐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踏上新征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法治建設,以良法善治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更大成就。
(作者為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13日 09 版)
責編:劉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