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舟
文/圖 記者 尹曉玉
76歲,54年黨齡,11年軍旅生涯,56年治病救人,做了上萬例手術……朱松舟用仁術,為病人排憂解難;用仁心,贏得了信賴和贊譽。“在部隊學醫,是黨給了我學習的機會。我要對黨負責,用學到的知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朱松舟的信念,也是他行醫、做人的準則。
1945年,朱松舟出生。他父親是一名鄉村中醫。1963年,朱松舟初中畢業后,跟著父親到公社衛生院學醫。“那時經常有人半夜求助,我父親會立即出診。有病人看病錢沒帶夠,他毫不猶豫地幫人墊錢。出現流行病,他連續幾個月住在衛生院不回家。”朱松舟說,從父親身上,他學到了無私奉獻的精神。
1964年,朱松舟入伍,在新兵連訓練了半年后,他參加了部隊衛生班的培訓,成為一名衛生員。朱松舟樂于助人,愛學習,業務精。防疫、急救時,他總是沖在前。1967年,經黨組織批準,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是令人無比自豪的事情。”朱松舟說,當時,他非常激動,暗暗告訴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時時處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通過培訓學習、臨床鍛煉,1970年,朱松舟正式成為一名軍醫。炊事班7名戰友煤氣中毒,他主動要求參與搶救,三天三夜沒合眼,把戰友們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在群眾突發疾病向部隊醫生求助時,他積極參與救治。有一年冬天的一天,他在凌晨接到群眾求助:有產婦難產。“當時,我并沒有遇到過產婦生孩子的事,但醫療知識比群眾掌握得多,所以就立即坐救護車趕去了產婦家。到了產婦家,我先安撫產婦,緩解她的緊張情緒,給她注射了催產素。最終,產婦順利生下了孩子。”朱松舟說。
1975年,朱松舟從部隊轉業。轉業安置時,市二院正缺醫生。“我是共產黨員,哪里需要到哪里。”朱松舟說,當時組織征求他的意見,他就這一個想法。到市二院后,他組建了耳鼻喉科。幾十年來,他培養新人、傳承醫技,深得年輕醫生的敬重。他每天第一個到診室,最后一個離開,為數不清的患者看過病,做過上萬例手術,卻從來沒有被投訴過。20世紀90年代,經常有病人在電臺為他點歌、在電視上插播字幕,表達對他的感謝。
2005年,朱松舟到了退休年齡。醫院希望他能繼續工作,就向相關部門打報告,申請為他延緩5年退休。2010年,正式退休后,朱松舟又被醫院返聘,繼續工作了10年。
6月26日,記者到華東世紀城朱松舟家里采訪。“只咳嗽?有沒有其他癥狀?這幾天別喝酒,別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當時,朱松舟正在接聽一名病人的求助電話。他耐心地詢問情況,叮囑注意事項。“現在他不去醫院了,但是天天電話接診。有時候病人會加他微信,把化驗結果發給他,他通過微信指導病人用藥。熟悉點兒的人還到家里來咨詢。”朱松舟的愛人告訴記者,每天都有病人找他。
“我在部隊學醫,無論是否戎裝在身,都要對黨負責。雖然不在醫院上班了,但我還要履行一名醫生的職責。”朱松舟說。
責編:瘦馬 編審:胡永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