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干杰
編者按
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斗堡壘,關鍵在于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在漯河這片熱土上,有一群堅守初心、勇于擔當的村黨組織書記,長期奮斗在鄉村,為改變家鄉面貌、實現鄉村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面對不同的村情民情,探索出不同的發展路徑,為的是實現共同目標——把組織建強、把群眾帶富、把鄉村建美。
為激勵
記者 陶小敏
圖/本報記者 焦海洋
師干杰今年59歲,是臨潁縣固廂鄉小師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1993年以來,他一直擔任小師村黨組織書記。
28年來,師干杰帶領村民一心一意搞發展,齊心協力抓建設,使小師村實現了從發展租賃經濟到發展股份制經濟的轉變,實現了從發展單一種植業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轉變,形成了“三園一基地”的發展雛形。如今,小師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越過越舒心。
小師村先后獲得市級文明村鎮、國家應急通信先進示范村等30多項榮譽稱號。師干杰曾獲得漯河市新農村建設先進工作者、漯河市“十佳農村科普致富帶頭人”、臨潁縣“十佳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師干杰是如何帶領群眾干事創業、實現增收致富的?他又有哪些促發展的秘訣?近日,記者到小師村進行了走訪。
第一桶金來自“倒蛋”
小師村位于臨潁縣城北邊約6公里處。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560戶居民2400人、耕地2800畝。村子東臨京港澳高速公路,西臨京廣鐵路。
20世紀90年代初期,小師村村民主要靠種地為生,收入不高。村里雖然辦了一個小企業,但因經營不善負債累累。村里的路大部分是土路,好一點兒的是一條磚渣路,但一到下雨天都沒法兒走。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矛盾不少。整個小師村,可以說是個“爛攤子”。
1993年,師干杰31歲。年輕有為的他在市區有自己的生意,且生意比較紅火。當年,村里老黨員和群眾多次到市區找他,希望他能回村帶領大家干。
“都是一個村的老少爺兒們,跑了一趟又一趟,我不回來心里過意不去。況且,我是黨員。當時下定決心回村,我就做好了不走的準備。”師干杰告訴記者。
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師干杰做的第一件事,是和村民一起選出新的村“兩委”班子。
“村子要發展,沒收入不行。”師干杰決心帶領大家搞活村集體經濟。
當時,了解有村民加工咸鴨蛋后到臨潁縣城和許昌市區賣,收入明顯比種地高,師干杰就帶領村干部到武漢、鄭州等地考察咸鴨蛋市場。考察結束后,他決定帶著村民倒騰鴨蛋。
他帶領村“兩委”班子,以村集體的名義成立小師農工貿總公司,把農戶加工好的鴨蛋收集起來,由小師農工貿總公司統一銷售。小師村的“倒蛋部隊”就這樣成立了。
漸漸地,村里的鴨蛋越賣越好、越賣越遠,賣到了鄭州、武漢等城市,村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截至1997年年底,村里不僅還清了外債,村集體收入還積累到了50多萬元。
有了資金后,小師村開始謀求更大的發展。他們建成鴨、種雞、商品雞3個養殖場,并配套建成飼料廠,擺脫了之前“小打小鬧”的小販經營模式,規模化的鄉村企業開始成型。就這樣,小師村的養殖業發展起來。
2012年,國家的養殖政策發生變化,小師村原來的養殖模式落后了。師干杰和村民商量后,決定整合村內資源,發展禽蛋加工業,成立禽蛋加工合作社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專門加工、售賣禽蛋。
小師農工貿總公司也實行了股份制改革。村集體拿出85%的股份分給村民,原來的公司改名為現在的小師康莊實業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以訂單的形式大批量訂購周邊地區的鴨蛋;參股村民“以大帶小”,帶動其他村民參與禽蛋加工,共同創收。
目前,小師村80%的農戶都在合作社里入了股,年人均收入達1.8萬多元。僅此一項,小師村就實現年收入2600萬元。
推動村莊全面發展
2012年以來,師干杰帶領小師村圍繞新農村建設進行謀劃,確立了“三園一基地”的發展思路,全力推動小師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整合資源,建設農村教育產業園。師干杰充分考慮小師村建設發展、道路交通和配套設施的具體情況,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益,在村里規劃建設教育產業園。目前,村里的幼兒園、小學已經投用,中學正在規劃建設中。不只小師村的孩子在這里上學,不少周邊村子的孩子也到小師村接受教育。
全局謀劃,打造醫養結合綜合服務園。師干杰帶領村“兩委”班子對全村集體用地進行統一流轉,進一步提升村集體建設用地和現有房產的潛在價值,增加其經濟收益,為項目的投資建設提供了土地保障;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項目支持,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納資金,有力保障了醫養結合體的設施建設;立足村情,提供集餐飲、休閑、旅游、住宿于一體的旅居式服務,打造高端、現代化的醫養結合模式,有力推進“小師康養小鎮”計劃的實施。據了解,醫養結合綜合服務園一期總投入8000萬元,占地120畝,目前已投入使用。
統一規劃,建設村級標準化工業園。嚴格按照標準廠房的標準設計建設,確保滿足企業需求,為下一步加強廠區建設打好基礎。積極吸納外部資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爭取上級扶持,確保工業園建設按時保質完成。堅持“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總體思路,發揮小師村自身優勢,科學規劃,提前聯系,提升廠房使用率。目前,全部廠房均有企業進駐。
創新驅動,打造新型農業產業基地。依托資源優勢,確定在以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種植為主的基礎上,積極建設蘆筍種植等特色示范田,促進全村種植業的多樣化發展。通過土地流轉等,逐步打造農業產業基地,發揮集聚效應,同時把在本地流轉了土地的種植大戶優先吸納進來,進一步幫助群眾增收。據了解,目前小師村已經建成260畝蘆筍和西藍花示范田。
“畝增收5000元左右不是問題。我們將打造‘同心小師’無公害品牌,走品牌化發展之路。”師干杰對未來充滿信心。
小師村走向振興路
2020年,小師村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繪就了發展藍圖。小師村邀請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的專家,結合實際,制訂了《小師村十年規劃》。根據規劃,未來小師村的村域空間主要被劃分為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建設空間及留白空間,設有教育、醫養、休閑觀光、特色民宿等不同的功能分區。小師村的發展目標是“暢游鄉村景、醫養田園境、融合發展產業旺、物豐水秀田園美、美麗宜居村莊靚、特色彰顯人文興”。這一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針相契合,體現了師干杰等村“兩委”成員,響應國家政策,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雄心壯志。
小師村新居中,有一排獨幢兩層小樓。村民李保勛的兩個兒子各有一幢。
李保勛告訴記者,現在小師村的村民,跟城里人沒有啥區別,甚至比城里人還舒坦。“村里現在生活環境好、教育好、醫療好。老少爺兒們在村里入股的入股、打工的打工,收入都不錯。”李保勛樂呵呵地說。
“俺村啥樣?不用多說,走一走、看一看,你就知道了。從白手起家到現在,村民們對村干部尤其是師書記十分認可。”56歲的村民師紹臣告訴記者,村民們不僅收入提高了,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村里每年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孝親敬老模范、勞動模范等評選活動,村風、民風、家風越來越文明。
師干杰感慨道,多年來,他有艱辛也有快樂,有猶豫不決也有冷靜果敢。群眾的支持和信任,是支撐他堅定走下去的力量源泉。
“鄉村要振興,人才很關鍵。農村要發展,班子很關鍵。”師干杰表示,為了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村里按照市、縣提出的“用發展的眼光選人、選有發展眼光的人”的要求,面向全村35周歲以下、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懂經濟、有公心的年輕人,選好“領頭雁”。
“未來屬于年輕人。總有一天我們會退休,由他們接力帶領村民奮斗下去,實現鄉村振興。”師干杰告訴記者
責編:瘦馬 編審:胡永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