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門診經常碰到腹痛的患兒,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如果患兒出現陣發性哭鬧,腹痛,伴有嘔吐,甚至有果醬樣大便,需警惕腸套疊的可能。
腸套疊是小兒急腹癥常見的病因之一,是指某段腸管及其相應的腸系膜套入鄰近腸腔內引起的腸梗阻。臨床上腸套疊多見于6個月到2歲之間的嬰幼兒, 2歲以后隨年齡增長發病逐年減少。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特別在秋季,腸道感染疾病增多,以至于腸套疊的發病率也同時增高。 腸套疊嚴重與否,與套疊時間、腸壁損傷程度有關。
腸套疊在超聲聲像上具有典型表現:橫切面呈“同心圓”、“靶”征,縱切面呈“套筒”征。
超聲如何診斷腸套疊?
超聲是診斷腸套疊常用檢查方法,超聲檢查方便、安全、重復性好,超聲可以通過腸套疊的特征性影像協助臨床確定診斷。超聲檢查除了明確是否存在腸套疊,并可觀察腸壁水腫程度及腸壁血供情況。腸壁缺血嚴重時超聲也有特征性表現:腸壁明顯水腫增厚,腸壁回聲極低,出現分層,壁上有時可見不同程度液化無回聲 。若超聲診斷腸套疊腸壁壞死,就需要立即手術治療,否則存在腸穿孔危險。
超聲還可以判斷腸套疊的類型,是否是繼發性腸套疊,不同類型的腸套疊處理的方法也不一樣。
腸套疊包括有小腸型、回結型、回回結型、回盲型、結腸型等。其中小腸型腸套疊多因胃腸功能紊亂、腸蠕動頻繁所致,超聲顯示團塊外徑一般較小,徑線常<2cm,亦可出現多處小腸腸套疊,部分小腸腸套疊于超聲檢查過程中或經胃腸道解痙后復查時,自行解套。單純回結型、回盲型、結腸型腸套疊,無明顯腸缺血壞死腸穿孔,可以考慮非手術治療,選擇的方式包括:空氣灌腸、鋇劑灌腸、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療法。前兩種方法均需于X線輻射下操作,容易對患兒身心造成不可逆性損傷。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療法隨著應用的推廣,技術成熟,是近年來兒童專科醫院普遍采用的治療方法。
最后提醒各位家長,小兒腸套疊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時間就是關鍵,及時發現很重要,所以請各位家長發現患兒有嘔吐、陣發性腹痛、血便等表現時,及時就醫,早診斷、早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專家簡介
郭亞蘭,主治醫師,本科,畢業于甘肅省中醫學院醫學影像學專業,2015-2018年參加并完成超聲醫學科國家醫師規范化培訓,2021年到省人民醫院進修產科超聲及介入超聲?,F任漯河市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擅長腹部、婦產、甲狀腺、乳腺以及心血管系統等常見疾病及疑難病的超聲診斷。(彩超室 郭亞蘭)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