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指經期或經期前后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甚至劇痛暈厥,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疾病。很多女性把痛經當作一種生理現象,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輕微痛經不做干預,有可能進行性加重,嚴重時可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其影響不容小覷。
如何治療
從中醫角度出發痛經病因病機無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指因寒凝、氣滯、濕熱郁結導致的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不榮則痛”指肝腎虧虛、氣血虛弱,沖任胞宮失養所致的疼痛。其性質簡單來說分為一虛一實,實痛者,多痛于經血未行之前,經暢而痛自減;虛痛者多發于經后期,血止而痛不消。
有很多痛經患者來就診時,最常問的一句話是“我是不是宮寒呀?”的確痛經患者大部分有感受寒邪,過食生冷的經歷,表現為腹冷腰涼,腹痛拒按,畏寒肢冷,經色暗有血塊,這類患者治療時要以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為主。治法有湯藥、中成藥口服,中藥熱奄包熱敷,手法震顫,穴位按摩針刺,輕中度痛經一般3個療程左右即可見效。
氣滯血瘀者亦有不少,女子易抑郁,肝氣不疏,氣機阻止,瘀血內停,此類患者多見胸脅、乳房脹痛,生氣后加重,腹痛拒按,舌質紫暗。此類痛經則以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為主。中成藥可以元胡止痛片,血府逐瘀膠囊,逍遙丸等。
氣血虧虛者則多伴有月經量少,色淡,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等癥狀,小腹疼痛多為隱痛,治療當益氣養血;肝腎虧虛者多伴腰骶疼痛,小腹綿綿作痛,經色暗淡,質稀,頭暈耳鳴,面色晦暗,治療當調補肝腎。
痛經病因多兼夾并現,治療不能僅靠止痛藥物緩解,治標不治本。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中醫在治療痛經方面獨具特色,根據病因病機,對癥施藥,從根本上解決痛經之患。痛經越早治療,見效越快,等到出現嚴重器質性病變再治療,則如抽絲剝繭,治療時間長,能堅持治療的人也少,很多只能依靠手術治療解決。
要提醒大家的是,痛經患者平時要注意生活調攝,保暖,不要貪涼喜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婦產科 位路其)
位路其,主治中醫師,中醫婦科碩士研究生,河南省第二屆青苗人才。擅長中西治療先兆流產,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異位妊娠,卵巢囊腫,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癥以及產后缺乳,產后身痛等。擅長各種婦科常見手術以及宮腔鏡、腹腔鏡微創手術。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