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往往伴隨著局部軟組織損傷,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由于需要臥床,患肢制動,在經歷骨科手術后,發現患肢腫脹加重,查了下肢血管彩超有事也沒有明顯血栓,這時就要考慮一下淋巴水腫的原因了,下面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下肢骨折后通常需要對患肢進行制動,像打石膏固定或者使用支具等。長時間的制動使得肌肉收縮活動減少,而肌肉的收縮舒張原本對于淋巴回流起著類似 “泵” 的作用,幫助推動淋巴液向心流動。當肌肉 “泵” 功能減弱,淋巴液回流動力不足,就容易積聚在肢體,造成水腫,久而久之可能引發淋巴水腫。
在經歷過初期腫脹后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可能損傷到了淋巴管,或者骨折導致周圍組織廣泛的炎性反應,使得原本正常的淋巴回流通道受到壓迫、阻塞等影響。比如股骨骨折手術時,在切開復位內固定操作的區域附近,一些細小的淋巴管可能會被切斷,進而影響淋巴液正常向心性回流,導致淋巴液在局部堆積,術后引發下肢水腫。
臨床表現
早期可能表現為骨折部位周圍以及整個下肢的輕度腫脹,按壓可出現凹陷,皮膚緊張發亮。隨著病情發展,如果是淋巴水腫,水腫往往會持續存在,不像一般創傷性水腫那樣會在數天至數周內逐漸消退。而且水腫范圍可能會逐漸擴大,甚至累及到整個下肢,從足部向上蔓延,肢體增粗、變重。
長期的淋巴水腫可使皮膚逐漸增厚、粗糙,失去彈性,后期還可能出現皮膚色素沉著,呈現出棕褐色或者暗黑色的斑片,這是因為淋巴液中含有的蛋白質等物質長期刺激皮膚,導致皮膚的代謝等功能發生改變。嚴重時皮膚還可能出現疣狀增生、破潰等情況,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診斷方法
醫生會詳細詢問骨折的發生情況、治療經過,包括手術與否、制動時長等。在體格檢查時,除了觀察下肢水腫的范圍、程度外,還會重點檢查皮膚的質地、有無壓痛、局部是否有硬結等,并且會評估肢體的活動度、感覺等情況,初步判斷水腫是否符合淋巴水腫的特征。
常用的輔助檢查有淋巴顯像檢查,通過向體內注入放射性核素標記的顯像劑,然后利用特殊的儀器觀察淋巴系統的形態和功能,看是否存在淋巴回流障礙、淋巴管阻塞等情況,能夠直觀地顯示淋巴液的循環路徑及異常部位,有助于確診淋巴水腫。另外,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清晰地顯示軟組織及淋巴管的情況,幫助鑒別診斷,排除其他可能導致水腫的原因,如深靜脈血栓等。
治療與預防
保守治療
早期可以采用物理治療方法,比如肢體的按摩、氣壓治療等。按摩要遵循由遠心端向近心端的方向,順著淋巴回流的方向進行輕柔的操作,以促進淋巴液回流。氣壓治療是利用器械對肢體進行間歇性的充氣、放氣,通過壓力變化推動淋巴液向心臟方向移動。同時,可配合穿戴合適的醫用彈力襪,對下肢施加一定的壓力,減輕水腫。熱敷:可以采用溫水毛巾或熱敷袋等,在合適的溫度(一般控制在 40 - 50 攝氏度,避免燙傷皮膚)下對水腫部位進行熱敷。熱敷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在一定程度上輔助淋巴液的回流,緩解水腫帶來的不適。每次熱敷時間約 15 - 20 分鐘,每天可進行數次。另外,還可以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環、促進淋巴回流的藥物,如邁之靈、地奧司明片等,可以增強靜脈張力,促進淋巴回流,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狀況。多以口服方式給藥,根據水腫嚴重程度和個體對藥物的反應來調整用藥時間和劑量。
手術治療
對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嚴重的淋巴水腫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例如淋巴管重建術、淋巴靜脈吻合術等,通過重建或改善淋巴回流的通道,緩解淋巴水腫,但手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適應證限制,需要嚴格評估。
預防措施
在下肢骨折治療過程中,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軟組織損傷,手術操作力求精準,避免損傷淋巴管。在制動期間,只要病情允許,可適當指導患者進行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發揮肌肉 “泵” 的作用,維持一定的淋巴回流動力。骨折愈合情況合適時,要盡早解除制動,循序漸進地開展康復鍛煉,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以及淋巴循環正常化。
總之,對于下肢骨折后水腫的情況,要全面考慮,想到淋巴水腫這一可能,以便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在選擇具體的治療方法時,需要醫生根據患者下肢骨折淋巴水腫的具體程度、病程長短、身體整體狀況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后確定最佳方案。
科 普 專 家 簡 介
陳 鵬
漯河市骨科醫院(漯河醫專二附院)創傷骨科一病區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于鄭州大學,骨科碩士研究生,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慢性水腫與創面治療和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四肢骨折、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股骨頭壞死等相關骨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完成漯河醫專科研項目1項,參與河南省科技廳科技項目1項,國家級、省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