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歲的寶寶檸檬,因反復發熱伴頸部腫痛2天到市二院小兒消化腎病門診就診。來院時,檸檬寶寶體溫高達39.9℃,精神差、食欲不振,且雙側頸部明顯腫痛。門診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總數、C反應蛋白(CRP)明顯升高。
患兒入院后前兩天仍有反復高熱,熱峰達40.0℃,伴有手腳涼、寒戰,給予退熱藥物后體溫不易降,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入院第三天后患兒全身出現散在不規則皮疹,眼結膜充血,楊梅舌,口唇發紅似櫻桃唇,手掌面、足底面的發紅硬腫,再次復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總數仍較高、CRP明顯升高,血沉明顯升高。此時,檸檬寶寶發熱伴淋巴結腫痛的“真兇”浮出了水面,就是:川崎病!
明確診斷后給予合理治療后患兒很快體溫穩定,癥狀消失,頸部淋巴結恢復正常,未合并冠狀動脈并發癥。
市二院小兒消化腎病科郭愛紅介紹:寶寶發熱伴淋巴結腫痛時比較難受,家屬往往比較著急,但疾病的早期往往不易明確診斷,隨著新的癥狀的出現才能明確診斷,給予合理對癥的治療。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是什么?
川崎病(Kawasaki diseae)也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供給心臟血液的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
本病在嬰幼兒均可發病,但大多數在5歲以內,好發于6~18個月的嬰幼兒。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1.5:1)。春夏季節多見。
臨床表現及診斷標準
1. 主要臨床癥狀
① 發熱(本病最常見的表現,體溫可達39-40℃,持續5天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
② 雙側球結膜充血(非滲出性、非化膿性結膜炎,起病3~4天出現,呈一過性。)
③ 口唇及口腔變化:唇紅,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
④ 皮疹(發病后2~3天出現,呈多形性皮疹,彌漫性紅斑或猩紅熱樣,無水皰或結痂,會陰部出現皮疹是川崎病特征性變化,包括卡介苗接種處發紅)。
⑤ 四肢末梢改變:急性期手足發紅、腫脹,恢復期甲周脫皮。
⑥ 非化膿性頸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表明不紅,無痛性)。
2. 治療原則
符合診斷標準者應盡早開始治療。其中,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療藥物。
3. 預防措施
補充營養、保持良好心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預防感染、定期體檢。
專家簡介
郭愛紅 小兒消化腎病內分泌科副主任 主任醫師
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分會消化、感染學組委員;河南省醫院協會兒童醫院分會委員。先后在南京兒童醫院、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北京兒童醫院進修學習。從事兒科臨床工作20余年, 熟練掌握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及治療,擅長小兒腹痛、嘔吐、腹瀉、便血、消化不良、牛奶蛋白過敏、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消化系統疾病診治,對遺尿等腎臟疾病有自己獨到見解,發表國家級論文十余篇。(尹紅婭 郭永井)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