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肘”又稱肱骨外上髁炎,它因網球運動員發病率高而得名,但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得“網球肘”的卻是家庭主婦、廚師、建筑工人等體力勞動者,這主要與他們勞動時經常屈伸旋轉肘關節有關,這類人群肌肉長期勞累且經常處于緊張狀態,使肌腱起點受到反復牽拉刺激,引起肱骨外上髁骨處無菌性慢性炎性改變,從而導致肘關節外上髁處的固定點的疼痛,并影響腕關節和前臂的旋轉活動等。“網球肘”的主要發病人群多處在44~54歲之間,并且不分男女均可出現,這可能與肘關節的重復、過度使用有關。
不去醫院,我們自己如何判斷有沒有患上“網球肘”呢?
這里教給大家一個小方法:當把肘關節伸直,掌心朝下,腕關節做抬起的動作,同時自己用另外一只手給予阻力,如果出現肘關節外側疼痛時,基本可以判斷得了“網球肘”。
在我們醫生的臨床工作中,一般將網球肘分成三期:一期為肘關節外側輕度疼痛,勞累后誘發,經簡單的保守治療就可以恢復健康;二期為活動后疼痛明顯,有時不活動也可能產生疼痛,非手術治療也可恢復日常功;三期為靜息痛、夜間痛,也就是說不勞動也出現持續疼痛,影響日常生活,不做手術治療基本無法緩解。
“網球肘”的患者主要癥狀為疼痛,所以治療上主要是控制疼痛,讓肌腱的損傷結構在治療期間得以恢復。不需要做手術的患者我們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1.服用布洛芬、塞來昔布等常見的消炎止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配合功能康復鍛煉等,當然此類藥物不建議長期服用,因為理論上有影響肌腱愈合的風險。
2.體外沖擊波,對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網球肘都有效,并且可以阻止急性網球肘發展至慢性網球肘,是一種安全、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對部分人群效果不太明顯。
3.局部注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封閉針,可獲得較為滿意的短期療效,但是容易反復發作,期間要配合休息和功能鍛煉。
如果通過以上方式均不能改善疼痛,或者長期反復疼痛不緩解,那么手術或者是最后一個選擇了,主要方式有切開松解或者關節鏡下微創松解肌腱的止點。
前面反復提到了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正確地進行功能鍛煉呢?
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治療或者避免我們患上網球肘:
第一、增加抓握力。這是比較常見的訓練方法。可以使用握力器或者通過抓握軟式網球、彈力球進行練習。
第二、前臂屈肌肌力訓練。坐在椅子上,身體前傾。肘關節輕度彎曲,前臂自然放置于膝蓋上,同時手心朝上。手中持一重物(可以使用啞鈴或者彈力帶,若使用彈力帶,一端固定于腳)向上抬舉,做負重練習。抬舉-放下-抬舉,重復進行10-15次。
第三、前臂伸肌肌力訓練。如同屈肌訓練,肘關節彎曲,前臂放于膝蓋上,但此時手心朝下。手中持重物(可以使用啞鈴或者彈力帶,若使用彈力帶,一端固定于腳)向上提起,做負重練習。提起-放下-提起,重復進行。漸進增加到3組練習,每組10-20次。
第四、保持正常的體能訓練,建議每周3次跑步(20-30分鐘)或騎車(30-60分鐘)。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游泳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應避免使用踢水板(一種游泳的輔助工具,需雙手持握),以減少手臂和腕部的受力。
目前治療“網球肘”的方法多種多樣,大多數患者能通過非手術方式的治療獲得較好的療效,但對于頑固性網球肘的治療,目前更傾向于手術治療。總之,得了網球肘不可怕,在醫生的指導下,配合藥物和功能鍛煉,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科 普 專 家 簡 介
張計超
漯河市骨科醫院(漯河醫專二附院)骨五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中山大學骨外科學專業。德國波恩大學醫院訪問學者,任中華工程學會數字骨科學會創傷與關節學會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醫工結合委員會常委。先后獲“漯河市優秀中青年骨干醫師”、“漯河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漯河市髖關節疾病創新型科技團隊負責人,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實用新型專利3項。畢業后一直從事骨科臨床工作,熟練掌握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主要致力于四肢及骨盆髖臼骨折的微創治療、髖關節置換與翻修等骨科領域,能熟練利用骨科機器人及3D打印技術開展骨科臨床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