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骨科醫院重癥醫學科醫護團隊。 市骨科醫院提供
記者 尹曉玉
6月12日9時許,市骨科醫院(漯河醫專二附院)緊閉的ICU大門打開了,一名患者成功撤下呼吸機,轉入普通病房。這里是重癥醫學科,離死亡最近,也離希望最近。看到患者轉危為安,科室醫護人員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看到患者脫離危險,一切勞累都是值得的。”該院重癥醫學科科室主任王鮮穎說。
積極引進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硬件服務設施。市骨科醫院重癥醫學科創建于2008年,經過15年的建設,規模逐漸發展壯大,在醫、教、研方面均衡發展。2022年,該科成為我市臨床重點培育專科。該科室配有吊塔,擁有與專科發展方向相匹配的醫療設備十多種。該科室有創壓監測的高端飛利浦監護儀、無創血流動力學檢測儀、GE床旁超聲、PB840及邁瑞600呼吸機、奧 林巴斯纖維支氣管鏡、費森床旁血濾機、灌流機、亞低溫治療儀、升溫毯等先進設備。目前,科室設置床位18張,其中隔離單間兩間。
構建老中青相結合的良好人才梯隊。該科室擁有一支醫德好、醫術精、作風優的醫護隊伍。其中,醫師12人,高級職稱比例為25%;護理人員28人,護理中級以上職稱占50%以上。團隊成員有兩人在省級學會任常務委員,一人在市重癥醫學分會任副主任委員,一人任常務委員,一人任委員。團隊成員注重社會責任擔當及品牌建設,以優良的作風和精湛的技術贏得社會一致認可。該科室多次被醫院評為醫療質量先進科室,曾獲得河南省“巾幗文明崗”榮譽;科室成員多人在省、市級急救技術比賽中獲得榮譽,多人獲得市五一勞動獎章和新技術能手榮譽。
多項醫學前沿新技術獲重大進展。近年來,重癥醫學科將呼吸支持、重癥血流動力學、重癥臟器功能支持、重癥營養支持、重癥鎮痛鎮靜、院感防控等研究方向作為學科主攻內容,開展了危重患者床旁超聲快速篩查、血流動力學檢測、床旁血液凈化、血漿置換、血液灌流、纖維支氣管鏡下治療、呼吸機治療、俯臥位通氣、危重患者鎮痛鎮靜、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等先進技術。目前,科室能夠獨立診治臨床診療指南(重癥醫學分冊)規定的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重癥胰腺炎、急性肝衰竭、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積腦出血、腦梗死多發性創傷及急性腎衰竭等重癥疾病,對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衰、重癥哮喘、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感染、膿毒癥休克、重癥急性胰腺炎、嚴重多發創傷、多臟器衰竭以及藥物中毒等疾病搶救成功率高,經驗豐富。
仁心仁術為重癥患者撐起“安全傘”。救治重癥患者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作,不僅耗費時間和精力,還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科學的臨床思維。王鮮穎至今還記得曾經為搶救一位心跳驟停的病人,自己十多個日夜沒有回家。當時,她敢于打破常規,按照具體情況治療,延長了病人的生命。近年來,科室年收治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呼吸衰竭病人約150多例,治愈好轉率達85%以上;年收治心力衰竭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約100多例,治愈好轉率達90%以上;年收治多發創傷病人300多例,治愈好轉率達95%以上。收治高齡三、四級手術后病人200多例,治愈好轉率達98%;年收治大面積腦出血病人、腦梗死病人80多例,好轉率達80%以上;年收治重癥胰腺炎病人20多例,好轉率達95%;年收治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綜合征病人20多例,好轉率達95%;年收治病人APACHE評分大于15分的約占55%,年搶救成功率達92%以上;入院與出院診斷符合率達100%、臨床與病理符合率達100%、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達92%、DVT預防率達100%。在疑難危重病例臨床實踐中,該科室形成了科學規范的診療體系,出臺了完整的診療流程和醫療質量控制標準。
除了臨床救治,該科室還注重教研發展。他們每年都會舉辦危重癥新業務新進展培訓班、危重癥患者護理學術研討會、基層急危重癥新技術新進展培訓班等教學教研活動;組織科室醫護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并接受周邊縣市醫護人員進修,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或下鄉醫療支援,帶動周邊基層醫院提升重癥診療水平;發明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二十余項,《深靜脈營養在ARDS早期應用研究》、《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礙的多中心研究及臨床應用》獲得漯河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科室醫護人員共在專業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余篇;6S管理成果多次在國家質量管理工具成果大賽、省級質量管理大賽和品質管理大賽中獲得榮譽,在全國感染防控微視頻大賽中獲得三等獎,在全國醫院感染管理PDCA優秀案例大賽中獲得優秀獎,在省、市級人文和科普大賽中獲得多項榮譽。2021年,王鮮穎獲得漯河市五一巾幗標兵、三八紅旗手和特殊貢獻醫師等榮譽。
作為生命防線的終極守護者,市骨科醫院重癥醫學科全體人員始終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改革創新的魄力,在重癥救治及學術創新之路上堅定前行。王鮮穎表示,他們會繼續抓住新機遇、謀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全力為重癥患者服務。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