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常會因孩子的問題產生很多擔心:擔心孩子的安全,擔心孩子的營養,擔心孩子的冷暖等等,一般擔心最多的都是孩子的學習,并且這種擔心往往還會變成非常嚴重的焦慮。據了解,無論家庭條件如何,也無論孩子的學習情況如何,一想起孩子的學習,父母沒幾個不左思右想、焦慮重重的。同時,父母帶著這種焦慮去咨詢教育和心理方面專家的也不少。
父母對孩子學習產生焦慮的原因歸納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源自父母自身
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使父母生活壓力很大,父母自認自己不會有多大作為了,總希望將來通過孩子能改變一下現狀,同時更害怕孩子將來也像自己一樣平庸,改變不了多少。
第二、源自孩子的現狀
現實中的一些孩子做事很懶散,學習態度很散漫,學習不上心,成績一般,讓父母看不到希望。成績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了,一旦發現孩子成績下滑得厲害,父母們就會像“熱鍋里的螞蚱”,著急萬分。如今,孩子上補習班的機會沒有了,父母們不只是著急而是更焦慮了。
第三、源自父母身邊的朋友
父母希望別人家孩子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家孩子身上,自家的生活過得也不比別人家的差。而現實不盡如意,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別人家的父母似乎也那么優秀,別人家的一切都令人羨慕。自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差,自家的生活也不如人家。
總之,因父母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付出的特別多,但孩子的表現卻令父母不滿意,父母會越想越擔心,越想越焦慮,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這種焦慮會更嚴重。
如何緩解父母的焦慮,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從父母的角度著手
1、尋找生活中更多的快樂,力爭知足常樂。比如多去尋找孩子和愛人身上的靚點、優點,多關注孩子和愛人的這些靚點、優點,不過多地和周圍的朋友橫向比較,時時提醒自己要知足 。這樣就會大大緩解焦慮。
2、尋找孩子之外的替代物。在心理學上一些不良情緒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解決。父母培養自己的愛好,比如看書、練字、打球、練瑜伽等等,可以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靜下來一方面可以緩解焦慮,也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幫助孩子選幾條未來的發展線路,讓孩子做抉擇。家長的“替代物”一定是能讓自己靜下心,能營造正能量氣場的。家長的“替代物”可能會能影響孩子的愛好,切忌選擇“賭博”“酗酒”“沉迷網絡游戲”之類的,那樣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3、作息一定有規律。讓吃飯、睡覺的時間盡可能地有規律,生物鐘不紊亂,精、氣、神就足,心情就會好點兒。
第二、從孩子的角度著手
1、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改變孩子最有效的途徑是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一個孩子若從小養成了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個孩子無論天資如何,他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就不會差。
2、在培養孩子生活和學習習慣方面父母要先自律。比如讓孩子說話文明,父母應首先做好。讓孩子作息有規律、讓孩子學習上集中注意力,不玩手機不看電視,父母平時應做好榜樣。
一個家庭,父母做好了孩子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方面的培養,孩子在學習和學業上一定會很省心,父母這方面的焦慮就會大大減輕。
第三、從社會的角度著手
如今,中國的義務教育處在一個陣痛的轉型階段,傳統的學科補習班取消了,一些父母倍感焦慮無助。中國的傳統教育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應試”的目的性很強,從有利于基礎知識的儲備方面說它是有長處的,但這種目的性只能看到孩子的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并沒有看到孩子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人生是場馬拉松,對于孩子來說培養興趣、養成習慣、形成能力是最重要的。作為父母,在注重孩子生活、學習習慣培養的同時,要注意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優勢點,能把這些點發揚光大對孩子、對國家、對社會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作為父母,調整了關注孩子、審視孩子、培養孩子的立足點后,自己的焦慮也會少了很多。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牽掛,如今正處在中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的牽掛常常是焦慮的源頭。如何緩解這種焦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本篇所談觀點對焦慮中的父母能有所幫助。(趙建華)
科普專家簡介

趙建華,中醫藥促進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省科普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醫院管理協會精神衛生機構分會常務委員、省心理協會常務委員、省精神醫師協會常務委員、省中西醫結合精神醫師協會常務委員、省殘疾人康復協會精神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他擅長治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情感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