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鏈接
安自譚,市二院康復治療師。他曾在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擅長肌骨疼痛、運動損傷等疾病的治療以及重癥心肺康復、神經系統類康復、青少年脊柱側彎矯正等,能熟練運用SFMA、FMS評估、MET技術、筋膜釋放技術等。他曾獲河南省第三屆康復技能大賽二等獎、2022年河南省衛健委健康科普二等獎等榮譽。
很多骨折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不做康復運動,導致血腫機化與皮下組織、肌腱、肌肉等形成粘連,關節和肌腱活動因此受限,從而引發受傷部位的功能障礙,對生活帶來很大不便。手術后需要康復嗎?答案是肯定的。“骨關節術后盡早開展康復訓練更有利于加速骨折愈合,減少并發癥。”市二院康復治療師安自譚說。對如何進行有效康復,安自譚作出詳細解答。
骨折后的分期康復原則
骨折后3周內:制動固定與適度運動相結合。在骨折及其兩端關節固定的前提下,有關肌肉及早進行等長收縮訓練,患肢非固定關節早期進行被動和主動活動訓練,健肢關節盡量保持正常活動。
骨折后4周~8周:促進愈合與受累關節運動訓練相結合,同時參與活動的關節由一個到多個,治療輔助量由大到小,受累關節的活動范圍由小到大。
骨折后9周~12周:主動運動為主,盡快恢復功能,增強肌肉力量,重新訓練肌肉協調活動,提升運動的靈巧度。
骨折后2年~4年:骨結構在運動的誘導下,按照力學原則重新改造,骨痂內紊亂的骨小梁重新排列,多余的骨痂被吸收,逐步恢復原來骨的狀態,最終達到正常骨結構。
肌腱韌帶修復后分期康復原則
術后1周~3周:利用夾板來保持肌腱適當的長度和向兩端牽拉的力,在放松損傷肌腱的基礎上,做慎重的被動活動。
術后4周~6周:利用夾板等限制活動范圍,并進行適度的主動活動,運動輕柔、緩慢,不對肌腱產生牽拉力,受累肌腱不得進行拮抗阻力的運動。
術后7周~12周:大部分患者肌腱已愈合,可進行較大幅度的主動運動,促進肌腱滑動,減少粘連。
手術12周以后:多數患者可向正常生活、工作過渡,少數患者肌腱粘連較重或肌力低下仍需繼續康復,個別患者因組織粘連需要進行肌腱粘連松解或重建。市二院提供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