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彩霞 通訊員:尹紅婭
今年6月,省衛健委專家組對市二院顯微手足外科從學科建設、科研水平、隊伍結構、人才引進培養、平臺建設及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該科一次性通過專家組的評審驗收。
1993年,市二院普外科設立顯微手足外科專業;2003年,顯微手足外科單獨成科并設立病區。經過28年的發展,市二院顯微手足外科已成為我市及周邊市的手足外科治療中心。該科醫護人員具有深厚的醫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醫療技術精湛,竭盡全力為患者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提升技術精益求精
作為河南省醫學重點培育學科、漯河市醫學重點專科,市二院顯微手足外科主要開展斷指(肢)再植、拇(手)指再造手術,四肢皮膚缺損的皮瓣移植修復手術,血管、神經、肌腱損傷的修復手術,復雜性手外傷的處理以及手外科疾病的診治等。該科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性強的醫護團隊,共有醫護人員15人,其中醫學碩士1名、河南省二級衛生科技人才1名、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名。
該科主任沈衛軍長期從事顯微外科臨床診治工作,對先天性四肢畸形的矯治、四肢骨折手術疤痕切除整形、關節損傷等骨科疾病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進修后,在市二院開展了急診手指再造、游離皮瓣修復四肢皮膚軟組織缺損等技術,達到省內較高水平,在我市及周邊市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該科還牽頭成立漯河市醫學會顯微手外科分會,擔負我市及周邊市級醫院顯微外科專業培訓、業務指導、技術提升等工作。
顯微外科是利用光學放大設備和顯微外科器材進行精細手術的學科。手術中,醫生在顯微鏡下手握持針器,用一根僅有頭發絲五分之一粗細的手術線,縫合患者斷裂的血管、神經和肌腱。顯微外科的手術不僅是技術活,還是體力活,手術往往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醫護人員常常顧不上吃飯,累得雙手發麻、眼睛極度疲勞。
竭盡全力造福患者
四肢外傷特別是手部和足部的意外傷害在急診創傷病例中占40%~50%。手部和足部的解剖組織結構精細,受傷后的功能恢復直接影響到患者以后的生活。通過精細、精準的顯微外科手術,盡可能使患者的肢體恢復至最大功能是每一名顯微手足外科醫生的心愿。
曾經有一位患者,右手被機器擠壓,導致肌腱、血管、神經從手腕處斷裂,傷勢嚴重。沈衛軍帶領醫護團隊認真設計手術方案,打破手術常規,幫助患者重建每一條肌腱、血管、神經,利用患者有限、可用的組織,盡量將其手部功能恢復至最大化。經過15個小時的手術,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患者的右手被保住了。
“患者把身體和生命托付給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沈衛軍說,市二院顯微手足外科醫護人員深知自己身上肩負的重任,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對每名患者都盡心盡力,對每一例手術都精心設計治療方案,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018年1月23日,該科收治一名因機器切割導致雙手7指被完全離斷的70歲高齡女性患者。沈衛軍帶領全體醫護人員,分成兩組同時對患者的兩只手進行手術。“每根手指都要接續骨頭、肌腱、血管和神經,并縫合皮膚,需要在放大10倍的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沈衛軍回憶說,當時手術持續了12個小時,結束時大家都已筋疲力盡。令人欣慰的是,患者被離斷的7根手指全部成功接上。術后一個多月,經過護理人員及科室醫生的精心照顧,患者雙手可以進行功能鍛煉,患者及家屬對該科醫護人員非常感激。
黨建引領加快發展
科室快速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該科把黨支部建設放在首位,抓好科室文化建設,豐富文化內涵,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業務高質量發展。
市二院顯微手足外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組織黨員志愿者到鄉村、社區進行義診、疾病知識宣傳,更好地服務基層百姓。同時,該科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診療及術后管理,開設愛心病房服務特殊患者。該科醫護人員在工作之余,還積極參加城市清潔行動、文明交通勸導、關愛留守兒童、駐村幫扶共建大型義診等志愿服務活動,該科志愿者網上注冊率達100%。該科多人被評為市級優秀共產黨員、醫院優秀共產黨員,所在病房第二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市衛健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和醫院先進黨支部。
成功路上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自我提升才能不斷成長、有所收獲。該科醫護人員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手足外科知識及新技術,為拓展視野,該科每年選派骨干醫生前往北京積水潭醫院、上海華山醫院、青島401醫院、解放軍第89醫院等上級醫院進修,將先進顯微外科技術帶回醫院,進一步提高了該科的技術水平。
談及今后的發展,沈衛軍表示,該科將在鞏固現有手術治療項目的基礎上,繼續安排人員到上級醫院學習手外科康復、糖尿病足治療等先進技術,不斷提升科室專業化、精細化、系統化水平,將科室打造成為集診斷、治療、康復為一體的顯微外科區域綜合救治中心。
責編:瘦馬 編審:胡永全 終審:汪中東